父親的傷有沒有好一些?
蕭澤的腦海中,一直浮現出父親高大的身影。
在這個時候,蕭澤多么希望,自己已經16歲了,可以前往戰場,哪怕幫不上忙,跟在父親身邊,照顧一下也好啊。
另外一方面,蕭澤也為父親取得的戰績感到驕傲。
以20萬兵力,將50萬敵軍擊潰,打斷了整個戴國的脊梁,解了陳國被三國圍攻之困境。
勝,大勝!
功,大功!
每一位蕭家子弟,都以保家衛國為己任。
無論是誰,別說是重傷垂死,就算是用生命,換來這樣一場改變陳國命運的大勝,都不會有任何猶豫。
能夠為陳國子民貢獻自身是一種驕傲,更是一種殊榮,戰死沙場是每位蕭家子弟的歸途。
蕭澤很理解父親,也為父親的戰績而自豪,可這并不能緩解蕭澤對父親的擔憂。
父親言傳身教,對蕭澤雖然嚴厲,卻并不缺乏關心。
母親去世的早,蕭澤在成長的過程中卻并不缺少愛,父親和哥哥都對自己關懷備至。
現在,父親重傷垂死,哥哥深入羌國境內,杳無音訊,蕭澤卻只能待在帝國,等待消息,這無疑是一種煎熬。
可出身將門,這都是蕭澤必須要經歷的。
戰場兇殘,沒有人能保證自己絕對安全,每一位將門子弟,在出征之時,都會做好必要的心理建設。
蕭澤幫不上忙,只能一邊等消息,一邊更加刻苦的提升自己。
將門子弟,一切都要靠戰場說話!
戴國戰場,蕭銳在蘇醒之后,沒有等都城傳回的消息,直接下達了命令,攻入戴國!
既然已經將戴國部隊打殘,蕭銳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吃肉的機會。
只不過,考慮到帝都最后的決定,蕭銳選擇的進攻路線,并非直接攻向戴國都城的。
而是,進入戴國之后,拐了個彎,將前進路線向東偏移了很多。
這樣,不僅可以掠奪戴國資源,還可以兼顧部隊到戴國都城和到戴魯邊境的距離。
無論最后帝都的決策是攻打戴國,還是支援魯國戰場,蕭銳的部隊都可以做出應對。
以蕭銳對陳國君臣的了解,最后選擇支援魯國戰場的概率最大。
這無可厚非,不過在蕭銳看來,直接在陳國境內慢慢轉移,不如直接在戴國前進!
若是蕭銳帶著部隊,出現在戴國與魯國的邊境處,對魯國造成的殺傷只會更大。
戴魯兩國,結盟之后,邊境的防備會變得薄弱很多。
尤其是在一同攻陳的這個時間點,兩個邊境的防備必然是最薄弱的時候。
若是蕭銳能夠直接帶兵,從戴魯邊境,直接殺入魯國境內,可以給魯國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這樣不僅能夠減輕陳國在魯國戰場的壓力,還能反過來給魯國一擊!
只是擋住魯國的攻擊,怎么足夠!
不咬魯國一口,蕭銳如何甘心!
三國聯盟既然想一口氣將陳國打趴下,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