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江畋走出來的那一刻,視野當中沉寂已久的遲到的救贖沉淪之光任務提示,也再度跳了出來。在原本第四階段“剝絲抽繭”任務進度外,又多了一條“滄海遺恨”的進度標識。
“這里難不成是天街”而后跟出來的外行第一團副尉張武升,也不由瞪大了眼睛喃喃自語道“不對,這里應該不是天街,天街沒有這么狹窄的這里,這里其實是皇城夾道”
所謂的皇城夾道,就是位于大內周邊的一種特殊通道。最早源自唐明皇以“先天政變”,入主皇城大內之后,卻懷念自己的龍興舊邸;因此將其擴建修繕成為南內興慶宮,自此往來長住不綴。
只是后來為方便上朝和外出,又被勸諫以天子行駕頻繁招搖過市有擾民之嫌,就在東城墻內側修高墻一道,形成一條高過尋常地面丈余的夾道;專供天子往來出行所用,這種結構也稱皇城夾道。
于是,后來的歷代天子也延續了這種做法,不斷的拓展和增加了皇城夾道的范圍;從城東的皇城三大內和十六王宅之間,一直延伸到西內苑、禁苑的芳林門,甚至是京大、京武等兩大學附近。
所以說,這里就算不是身在皇城大內,也勝似身在皇城大內了。因為這是天子隨時可能用以出入專用的便道;屬于宮禁巡守的范圍。是絕不容許任何閑雜人等靠近,甚至連私自窺探都要被問罪。
但任何東西沿襲日久下來也不免有所例外;在慶隆帝時舉辦元碩宴,為體恤年老臣子應召往來大朝和內廷的辛勞,而特許部分人穿行夾道;最終演變成只在年末開放一兩天的,頂級專用通道。
到了后來,隨著天子垂拱而治的閑游時間益多;很多時候他們都不喜歡在呆在皇城大內,而是時不時通過夾道簡從易裝,游幸各處宮室林苑、王府和近臣宅邸;乃至私下召幸和征辟各色供奉人等。
所以,這些前后相對封閉的皇城夾道;也一度被京城士民戲稱為“青云道”“登宵路”“皇城捷徑”。乃至一些需要低調除外辦事的內臣和侍御,還有個別簡在帝心的重臣,也會被特許穿行一二。
但正所謂是任何東西被使用的多了,還是會出現破綻和漏洞的。皇城夾道雖然看起來整體封閉式,但是其配套的排水系統,從建成第一天開始就實實在在聯通著,被稱為御溝的皇城內外網道水系。
現在,顯然有人在這個看似森嚴周密的宮禁體系中,私自開了一個小小的口子;而且看起來極其隱蔽。因為隨著御溝水位一年四季漲落變化,被刻意設計向下的開口,大多數時候都是浸沒在水中。
所以,江畋等人在盡頭遇到的是一條,坍塌在水中的死路;而后由他再度出手擊碎了,前方堆積的大塊障礙磚石,這才在御溝下方的某處邊沿上,清理出一個勉強可以看出輪廓的開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