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王國圣地/蘭斯古城內,莊嚴肅穆的圣歌和頌詞,隱隱約約的響徹在大街小巷之間,就仿若是絲毫未曾受到,兵臨城外的叛軍影響一般。除了街頭上巡曳不絕的披甲士兵和帶隊的武裝修士。
作為西大陸公認的宗教圣地之一,位于東方的耶路撒冷、意大利的羅馬、伊比利亞半島的圣地亞哥之后的第四大朝圣所在;圣安東尼奧十字宮內,西北總主教喬瓦尼剛剛結束長達數小時的晨禱。
陽光透過多扇宗教故事畫的彩色馬賽克天窗,宛如五彩的光環一般,匯聚在大祭臺前的喬瓦尼身上,顯得頗具神圣意味。他滿面溝壑如刀削斧鑿,身體干瘦而灰白須發蓬亂,唯有眼神明亮而睿智。
雖然他僅有單薄的麻袍,早已經被晨間的露水和汗濕所浸透,但卻絲毫沒有動搖和影響到,一字一句最后禱詞圣言。盡管在長達數個月的圣事當中,喬基諾依舊沒有能夠得到任何的啟示和征兆。
但多年按部就班所養成的生活習慣,和飽讀教會典籍歷史文書的閱歷,已經讓他內心如磐石一般的堅定,信仰如大山巍峨一般的穩固。事實上,喬基諾的出身背景,也與其他幾位王國總主教不同。
其中作為首都大區總主教人選,在默認的王國政治規則當中,必然出自王室或是與王室關系密切的成員,比如那位以師長身份輔佐三代王室,執政了數十年的“驚怖卿”黎星刻,就是個典型例子。
他權威最盛的時候,甚至可以在專屬的王國宗教委員會上,直接罷免其他四大總主教以下的各級神職人員;或是在御前會議上質疑某位王國總主教,而請求國王將其罷黜,并重新開始圣選儀式。
而羅馬普世教會在王國長期沿襲下來的影響力,也是在他的執領下被逐漸的排除和瓦解;最后,在一場針對北意大利諸侯繼承權的干涉戰爭,都靈戰役之后,迫使普世教會的羅馬教廷達成妥協。
既羅馬教廷在王國總主教以下的教會人事遷轉中,只剩下最后象征性的銓敘權;也就是作為王國教會圣選儀式的見證和監督者。理論上可以提出異議和質疑,但是絕大多數時候,就是個觀禮看客。
通常是為了以羅馬圣座使者來背書和證明,普世教會與王國統治,始終是一體兩面密不可分。當然了作為補償,每次圣選儀式完成之后,都會以王國教會的名義,向羅馬城的圣座進行獻金和贈禮。
在歷史上偶爾也會有所例外,但這種來自圣座代表的質疑和異議對于王國教會,基本沒有多少實質上的影響;反而是成為了下一場王國對外戰爭,或是王室與諸侯封臣爆發國內宗教戰爭的導火索。
此后歷代執政的樞機卿,或許有人鼓動王室向羅馬教廷示好,而重新開放了一些教會的限制,乃至承認羅馬所委任一些榮譽性的神職;但是,教廷在王國普世教會當中的影響力,卻是遠不如往昔。
而教會世俗本土化的結果,也帶來了另一個趨勢,就是王國諸侯、貴族,對于教會的滲透和影響;或說就是那位“驚怖卿”,用戰爭從羅馬圣座名下,奪來的神品和教區委任權,團結和收買貴族。
然后,各種貪圖享樂,腐化墮落的風氣,也在教會中上層當中迅速彌漫開來。雖然,在此之前羅馬普世教會內部,貪瀆犯戒、任人唯親的各種弊端,也是屢見不鮮。但是王國貴族將其公開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