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諷刺意味的是,經過了這么多年的戰亂,預期王國現有戶籍上的人口,至少損失了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是在南方十一個行省和五個大王冠的統計結果,居然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不少。
當然了,這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就是大量被貴族莊園和城堡,所長期隱匿的人口,數代的繁衍之后被重新列入戶籍;第二點就是在異類襲擊下,主動尋求庇護的逃民聚落和偏遠鄉村人口。
數日之后,江畋就站在了圣馬洛海灣的河口處。這也是圣王國的布列塔尼亞領,與西蘭王國下諾曼底行省,立國時就幾乎沒有變化過的天然交界處。一座名為圣米歇爾山的島嶼,就矗立在遠方。
這是一座建筑在海岸灘涂中,突出天然山體和巨巖上,歷史悠久的大型城堡。同時也是西大陸上的宗教圣地之一,僅次于諸圣應許之地——耶路撒冷、羅馬、圣地亞哥、蘭斯的第五大宗教圣地。
最初古時這里是凱爾特人祭神的地方。由墨洛溫王朝時的教士奧貝,在此夢見天使長米歇爾的神啟,而修建了第一座教堂開始;歷代統治者和朝圣者的不斷地捐助之下,最終建成這座海中圣城。
在其期間,無數虔誠的教士和工匠,將一塊塊花崗巖,運過流沙、灘涂,一步步拉上山頂。眾多建筑師和藝術家在這些堅硬的巖石上修整和雕琢。最終形成了遍布山體的石質建筑和雕塑、巖洞。
因為它相當靠近河口的海岸線,卻只有一年中為數不多的退潮時期,才可以通過露出海面的淺水灘涂與陸地相連。因此這里也被經營成為一處天然險要的堡壘,用作抵擋當時肆虐沿海的維京人。
據說在那段維京人大肆入侵,大陸沿岸相繼淪陷的混亂與動蕩時期;據守在圣米歇爾山的數百名武裝修士,在數十年間成功抵擋來自維京人的輪番進攻和襲擊;因此也被傳頌為圣米歇爾山奇跡。
也因為圣馬洛海灣潮水如此“善變“,流傳著許許多多可怕的故事,比如,會追趕騎士的無聲漲潮,在巨大的流沙中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的滿載貨物的馬車,陷入淤泥不能自拔而悲慘死去的旅人。
因此越過各種海潮和灘涂的險阻,前往圣米歇爾山朝圣的經歷,反而成為了某種意義上虔誠與信仰堅定的象征;吸引了歷代趨之如騖的朝圣者滾滾而來,也造就了灘涂上時不時被沖刷出的骸骨。
直到法蘭克王國崩滅的末期,大陸上僅剩的一支法蘭克人殘部,也在這里抵抗到最后。但正因為這些人的拼死抵抗,牽制了當時圣羅蘭率領的聯軍主力;讓加洛林王朝的最后血脈得以逃亡出海。
而后西蘭王國建立之后,最終以圣馬洛海灣為分界,與圣王國簽訂南特盟約。就此將位于兩國之間的圣米歇爾山,作為中立領地奉獻給羅馬圣座,成為了普世教會名下在西大陸的諸多領地之一。
常年在圣米歇爾山上駐留著,至少上千名不同職責的修士和其他雜役人員;同時也存在著西大陸最古老的抄經所/印刷院和宗教學校,屈指可數的大型教會圖書館;現由本篤會隱修院負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