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面軍旗的樹立起來,就像是一個無形的指引;讓越來越多跟隨著騎士小隊的王國步兵,幾乎毫無阻礙的沿著登城長梯,涌上了城墻,將被隔斷和分割的守軍,連同支援的武裝一起推下墻去。
然而,對于大公拉姆齊而言,僅在敵人第一次攻擊中,就被突破最外圍的城墻防線,這種事情也未免太過刺激了。刺激的他毫不猶豫的交出臨陣指揮權,用最快的速度退回到,第三道城墻的背后。
畢竟,那位騎士王還沒展示過任何權能和異常之處,就光靠普通士兵的掩護和騎士帶隊的突擊,就擊破了家族經營日久的三道城墻之一;要知道最外圍也是最新的城墻,修建完也不過幾十年的事。
是前代大公應商人行會所請,為保護著城市的新興市場,手工業和種植園區域,重新用壘石和砂漿、磚塊筑成的城區外圍。就算是駐守城墻的是,多個地方民團和全員重建的第三(腓尼基)兵團。
哪怕他們預期的作用,就是通過反復爭奪和拉鋸,來消耗敵人進攻的勢頭和銳氣。但就在自己目睹下,就這么士氣潰散了。因此他毫不猶豫下令,讓第二道城墻內的預備隊,二十四軍團提前出擊。
二十四軍團,全稱“正統羅馬帝國第二十四(拉丁特別行省)防衛軍團”。也是每個行省區劃之下,必須提供的地方軍團之一;雖不及歷史悠久的“奧古斯塔”“意大利人”“云雀”等古典番號,
也比不上后來再興帝國,重新建立的“弗拉維”“昔蘭加尼”“塞維魯”等銀盾徽標(野戰)軍團,或是諸如“馬爾斯”“薔薇”“鐵臂”“擲電”等,擁有專屬鷹旗的榮耀(精銳)和近衛軍團;
但好歹是按照帝國正規操條和軍典,編練的齊裝滿員三千人軍團。除了未曾配備輔助騎兵部隊,或是多兵種的輔助兵團之外,其他戰術、編制和器械上,都與承當帝國野戰主力的銀盾類軍團無異。
按照他的預期,這支部隊用途應該是在,敵人經過反復爭奪的血戰,好容易奪取了第一道城墻;又花費了加倍的代價,突破了第二道城墻,卻被復雜的街區障礙分散之后,才會投入反擊的預備隊。
因此,隨著這支嚴陣以待的預備隊出擊,第一道城墻被突破后的潰決之勢,很快就被遏制在了街巷中,仿若無所不在的厚重盾墻和矛槍面前;又變成或寬或窄街道中,激烈的沖擊、頂撞和嘶喊聲。
然而,就在拉丁大公退入內城,重新登上了另一座聳立的柱塔時;卻看到自己賦予重望的二十四軍團,已被王國軍旗下的狼奔虎突之勢,給分割在街區中各自為戰;而王國軍先頭沖到了第二道墻。
守衛這道城墻的,乃是卡里利亞歷史悠久的市民護衛軍,以及由當初撤回國內的殘部,所重建滿員的第二(加西亞)兵團。相比那些奉命聚集在首府的各路地方民團,和主要新兵組成的第三兵團。
無論是兩千編制的市民護衛軍,還是四團制(每團900員)的第二兵團;所表現出來戰斗意志和士氣,就要明顯更勝一籌了。拉姆齊親眼看著他們,將飛身沖上墻頭的敵國騎士,爭相恐后打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