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隨著吐蕃在西海(青海湖)周邊的勢力大幅消退;高宗遂一心推動的吐谷渾復國,似乎也重新踏入了正軌。但正所謂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大非川戰后的九月份,吐蕃境內的胡商傳出消息。
邏些川(拉薩河谷)的吐蕃上層發生了紛爭;作戰不利引兵而還的論欽陵,雖然在董之虎苑集會議盟上,遭到諸大臣大貴族的攻吁,失去了大論(宰相之首)的權位,但卻保留了曩論內大相身份。
畢竟,論欽陵出身的噶爾家族,已經在吐蕃專權了三代人了;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祿東贊;也是代表先代贊普松贊干布,前來大唐求取文成公主的一代權臣,更參與了吐蕃一系列的建章立制。
因此,當松贊干布以三十多歲的壯年早亡,其子貢松貢贊同樣早死;最后由其孫芒松芒贊繼位,其時年尚沖幼,故國事皆委祿東贊;自此也形成了噶爾家族父子相繼,世代專權吐蕃的數十年格局。
史稱:“吐蕃自論欽陵兄弟專統兵馬,欽陵每居中用事,諸弟分據方面,而贊婆則專在東境,與中國(中原)為鄰,三十余年常為邊患,其兄弟皆有才略諸蕃憚之。”
因此最終博弈的結果,就是當代的贊普——芒松芒贊暴斃了,欽陵與芒松芒贊之子器弩悉弄的舅父麴薩若,擁立器弩悉弄為贊普,以麴薩若為大論,史稱“舅相”的輔政制度,就此開始最初濫觴。
而重新掌握權柄的論欽陵,初步穩固了內部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出其弟勃論贊刃為使者前往大唐,相當言辭懇切的提出:包括對大唐稱臣納貢,承認吐谷渾復國,聯婚等等一系列議和的條件。
雖然高宗頗有愈戰愈勇之心,但是包括裴行儉、郝處俊在內的諸位宰相、重臣,都不約而同公開諫言,或是上書進諫;力陳邊夷既遠,勞師無益;或是國庫漸竭、民力窮弊,急待生息的基本道理。
而隨著吐蕃再度示弱稱臣的和議既成。雖然再度向大唐請婚的建議,并未被接納;但吐谷渾的部分復國,還是從各方面大大滿足了,身為大唐天子的虛榮心和體面;因此高宗在時候大賞有功之臣。
也順帶提拔了東宮所屬的相關人等;甚至連太子李弘也得到,高宗的手書和金鼓旗仗的賞賜。但唯獨下了一道,看似毫不相關的旨意;以減低東宮糜費為由,消減東宮十率的編制,補入諸衛之中。
如今的太子李弘連同太子妃裴氏,更是數度被招到了東都去,以盡孝之故,侍奉在“二圣”身側。顯然是在暗中發生了什么事情。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