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猛看著,估計自己到時候和楊耀竹比起來的第一棒優勢在什么地方。
楊耀竹蹬足出去,雖然技術動作還是“傳統系”,可做得很扎實,而且天賦過硬,就是加速區還是一步抬頭起跑,這個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修改了。時間太短,只能盡可能做能夠提高的東西。
到了加速區過去后,楊耀竹的實力才漸漸體現,速度加起來后,他強大的后程能力,可是原本的國內第一人。雖然100米的最強后程給趙昊煥拿走,可是200米,最強后程還是他。
湖凱都沒有壓過他。
憑借強大的后程加速和圓周形擺臂新技術,他在彎道上的表現更加穩定,起碼就連湖凱看著都不能不說跑得好。
幾乎沒瑕疵。
砰、砰、砰、砰、砰。
后面幾十米,你可以看到楊耀竹的速度徹底起來,和前程類型不同,這里他一點都沒有掉速。
甚至因為耐力好,還可以增加容錯率,讓湖凱即便是提前起了,也能夠有余力追上,平穩交出接力棒。這也是安排他在第一棒的關鍵,就是為了避免問題,一下子打擊軍心。
關鍵的地方來了,這就是楊耀竹他們四個人接力隊員,這幾個月的主攻項目。
交接棒手法。
尤其是第一棒和第二棒,全都從立棒式變成了下壓式。
這是為了和后面進行統一,因為蘇神和趙昊煥也是用的這個技術動作,這是為了統一性。而且下壓式雖然在傳棒時間048008不如上挑式的傳棒時間046006,通過接力區的時間也更短,啟動也更快。甚至空跑訓練都證明了上挑式時間更短,那么為什么要選擇下壓式,就是因為谷咦
穩定。
而且從生理角度上來說,也占據著優勢,比如上挑式的最佳生理角度是在4045度,最大不超過50度。而下壓式的最佳生理交接角度是在5060度。所以單純從生理角度和肌肉生理特性來說,這是個無法修改和避免的優缺點,壓下式更加容易在傳接棒之間獲得距離優勢。
具體點比如卡爾在1992年就提出過,采取下壓式交接棒大概可以每一次交接棒縮短1014。這個說法在04年也有曰本的相關專家澤村得以證實和認證。加上下壓式的手部高度正好處于人體視線平視范圍最佳位置中,這樣就更加容易交接棒,減少失誤率。不過缺點是,這樣的做法讓身體平衡容易在高速運動中失調,造成加速不暢。
而且澤村還提出了下壓式的“七宗罪”,為曰本的“曰式改良上挑式”,制造輿論宣傳度。
這“七宗罪”如下
第一,下壓式不如上挑式向后伸張手臂那么流暢和自然,并且不易被掌握。
第二,運動員交接棒手臂后伸的同時,因為要保持掌心朝上,容易引起身體前傾,導致接棒后加速度啟動受到影響。
第三,交接棒的同時,因為手掌向上,五指張開,動作不容易在運動中掌握。
第四,傳棒隊員一旦伸直手臂,也會造成其速度影響。
第五,對于運動員的距離判斷程度更高,不容易完美完成。
第六,接棒隊員因為手臂伸直容易出現跑動中的上下大幅度晃動,如果固定住肌肉,會因為不習慣而影響加速跑。
第七,限制了接棒運動員在接力區的加速,需要限制一定程度的跑動速度。
但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