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即便是過了九月份,依然炎熱,「秋老虎」不是蓋的。
雖然世錦賽結束了,但是你可以看到國內的訓練基地里面,基本上就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甚至還比之前更加的熱火朝天。
這是因為,種花家的全國運動員,即將召開。
去年在蘇省的十運會,更是迭起,一共出現了15人21次超6項世界紀錄,7人7次平6項世界紀錄,5人6次創5項亞洲紀錄,14人20次超5項亞洲紀錄,1對19人25次創19項全國紀錄。
東道主蘇省隊以五十六枚金牌強勢奪冠,粵省排在第二。
蘇神也是上一屆第一次參加全運會,他拿到了一枚銅牌,當時也是全運會歷史上短跑項目最年輕的男子獎牌獲得者。他和趙昊煥、湖凱的激烈廝殺,上一屆全運會里面無數人的精彩回憶。
一晃,就是四五年過去了。
蘇神也成未成年人選手變成了20歲的青年人。
無論競技水平和競技成績,都是比起2005年有了巨大的提升。
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成「無名小卒」變成了「國名偶像」。
不過也是從去年開始,有人提出了我們「國內練兵,一致對外」口號的問題,當年一個老教練的采訪,也是歷歷在目全運會實際呈現的態勢,一度與「國內練兵「恰恰相反,近幾屆又出現了一些不需要真刀真槍的消極比賽,直到本屆升級為大量出現的放棄比賽。一位國家隊老教練說「現在連「練兵「都成為奢求了。「
是的,就是「練兵」都成了奢求,很多比賽都有問題,要不然就是為了國內放棄國外,把國內練兵當成了「國外練兵,國內拼命」的奇葩情況。
除此之外,還有比如全運會藝術體賽中,新華社記者朱旭懂曾偶然聽到兩個隊隊醫的對話,說是金牌早就「內定「給了某某,比賽結果果然被他們言中。隨后,就發生了國家藝術體操一號人物鐘零指責比賽不公進而退出國家隊的新聞。
除了這個「內定」,還有「假賽」風波,比如十運會最轟動性的比賽,來自柔道賽場的涉嫌「假摔「事件,先是魏向均僅用1秒就輕松戰勝一名山東選手。是的,就是一秒鐘,你沒看錯。「雙計分制「弊端盡現。稍后又發生了著名的「孫福鳴事件「,伴隨奧運冠軍的龐大身軀一起轟然倒下的,還有公眾對于全運會比賽的信任。
類似現象的集中出現,正加劇全運會久已有之的公信力危機。10月12日全運會開幕當天,在x浪網關于全運會看點的網民調查中,選擇「賽場不正常現象「和「無聊比賽不關心「的占到38,到了10月18日,比例上升到43,而在to網上,這一數字更是高達56。
十運會期間,新華社每天的比賽綜述幾乎都要用大量篇幅點評賽場不正常現象。10月15日,新華社更是播發了記者聯合署名的評論全運會身患疑難雜癥。
即便是放在舉國體育體制和奧運爭光計劃的使命下去考量,全運會顯然也在逐漸背離它的初始目標。因急功近利而帶來的老將臨時復出、「內定「比賽結果、青少年訓練成人化等現象,都對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構成了直接的損害。
當然這種事情,最離譜的還是2001年的九運會,名不見經傳的15歲游泳選手張量連奪3項冠軍,其中兩項還是當年世界最好成績,石破天驚式的爆發使她當選為「九運之星「,然而這位小將隨后在國內賽場幾乎銷聲匿跡,成為全運歷史上最著名、最蹊蹺的「流星「。九運會結束不久,國家游泳隊曾征召浙江的幾位游泳選手參加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浙江方面當即質疑為什么不派全運會上某些奪金牌、破紀錄的選手代表國家隊
加
上地方利益的爭奪很多時候直接威脅到了國家體育的利益。在全運會之前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很多隊員為了保證全運會的狀態而出工不出力。國家田管中心主任豐樹勇將其痛斥為「為省爭光凌駕于為國爭光「。
為了避免各地方的短期行為,全運會從第七屆開始由奧運前一年舉辦改到奧運次年,奧運獎牌也計入全運會,而且后來「加碼「到奧運一牌抵全運兩牌。這些舉措為體育總局的奧運爭光計劃了更多保證,但卻無法解決全運體制自身的積重難返的問題。
而另一個更深層的、易被忽略的問題是,體育總局并不是下一級體育機構的行政領導機關,各地方的體育官員事實上只對當地政府負責,其業績考核與升遷也由當地委員班子、政府決定。換言之,要調動地方辦競技體育的積極性,全運會是目前體育總局能夠拿出的惟一有效的利益驅動機制。
這就是之前全運會的一些陰暗面。
那段時間是我們的田徑最黑暗的時刻,跟不上時代,又走不出去,自然是只能自娛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