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齒虎前肢長、后肢短,不適合在開闊草原上快速奔跑,主要以伏擊方式捕獵。
當巴拿馬陸橋形成后,進入南美洲的一支纖細刃齒虎演化成了毀滅刃齒虎。刃齒虎很快將南美洲原生的頂級掠食者細齒巨熊(Arctotherium)和曲帶鳥(Phorusrhacos)排擠至滅絕,在短時間內成為這里占統治地位的掠食者。而南美洲的大型食草動物,如箭齒獸、后弓獸等南方有蹄類,地懶、雕齒獸等大型貧齒類,居維葉象和劍乳齒象等象類,它們雖有一定的自衛能力,但大多行動緩慢,很容易成為毀滅刃齒虎的理想獵殺目標。
劍齒王朝落幕
在冰河時代的北美洲,致命刃齒虎雖與一票大小猛獸為伴,但在競爭中絲毫不落下風。可在距今約1萬年前,它們還是和南美洲的毀滅刃齒虎一起迎來了“毀滅”,歷史悠久的劍齒虎家族也隨之終結。
距今1萬多年前開始進入美洲的史前人類,盡管捕獵技巧超群,但要殺光數量眾多的刃齒虎也不可能;而直到歐洲殖民者到來前,美國中西部的大平原上還有多達6000萬頭美洲野牛,難道還不夠刃齒虎吃的?
其實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和壯觀的野牛群是刃齒虎無福消受的,它們沉重的身軀不適合在開闊草原上隱蔽、奔襲,其身體結構主要適合林地和灌木叢這種便于埋伏的環境。隨著距今1.2萬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變化讓整個美洲的植被分布發生重大改變,大型動物迅速減少、滅絕或遷徙他處,刃齒虎就這樣失去了生存環境和生物來源。
殺手幫or獨行俠
盡管刃齒虎的身體結構很適合捕食大型動物,但科學家仍不免懷疑:它們是否真有能力獨自干掉這些動輒重達半噸、1噸甚至更重的大家伙?在拉布雷亞瀝青坑中出土的致命刃齒虎化石中,有許多顯示了骨折后痊愈的痕跡,有學者推測它們可能得到了群體的照顧。
另外,雌雄刃齒虎的個頭、粗壯程度非常接近,如果不看骨盆幾乎難以分辨。看來為了捕食大型動物,雌性刃齒虎也不得不成為“女漢子”,同時這也意味著它們應該不會像母獅一樣甘當雄獅的“后宮”。考慮到刃齒虎的生活環境不像獅子那么開闊,不太適合群體捕獵,可能最多是雌雄成對行動,或者三五只形成比較松散的小群。
今天的孟加拉虎有捕殺1噸重的雄性白肢野牛的記錄,那么身體結構更適合對付野牛的刃齒虎,應當也有這個本事。至于瀝青坑里那些骨折痊愈的刃齒虎,它們即便得到群體的照顧,但是每天也要喝水,因此受傷后能活下來的個體,應該有能力自己走到水邊。如果真是這樣,哪怕是獨居,受傷的刃齒虎也可以暫時靠食腐維持生活。而且瀝青坑里數量眾多的化石暗示,至少在食物豐富時,刃齒虎應該不排斥與同類分享。
在BBC紀錄片《與古獸同行》中,南美的毀滅刃齒虎被設想成類似獅群的群體,而且雌性在雄性面前明顯弱勢。但實際上刃齒虎的雌雄個體幾乎體型相當,而且可能是獨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