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徐達堅定地聽從朱元璋的指揮,只要朱元璋下令,便不顧個人安危拼命往前沖,沒有絲毫猶豫,也許這正是打動朱元璋之處。
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稱吳王,任命徐達為左相國,位于李善長之下。
不久,朱元璋對麾下隊伍進行全新整編,嚴格的等級制度和隸屬關系得以確立,令行禁止,為日后的征戰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些工作之所以能順利進行,離不開徐達的鼎力支持。
元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等人攻打張士誠。
朱元璋把消滅張士誠的戰役分成三步攻取淮東,然后發兵湖州、杭州,最后圍攻平江。
朱元璋在應天坐鎮指揮。
張士誠派兵進窺江寨,企圖誘使徐達分散兵力,朱元璋親自去偵察,令徐達派廖永忠率小股兵力增防江陰。
徐達攻克泰州后,乘勝發兵興化、高郵,朱元璋擔心徐達過于深入,無法策應諸將,忙令他返回泰州,節制各路兵馬。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兵二十萬,開始進攻張士誠占據的浙西地區,并且重申紀律“城下之日,毋殺掠,毋毀廬舍,毋發丘壟。
朱元璋決定先攻湖州、杭州,并且親自定下計策。
徐達、常遇春依計而行,圍攻湖州,朱元璋又令李文忠攻打杭州。
攻下湖州、杭州后,朱元璋令徐達統兵圍攻張士誠的都城平江,采用四年前儒士葉兌獻上的鎖城法圍城。
元至正二十六年九月,徐達、常遇春班師回應天,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宣國公、徐達為信國公、常遇春為鄂國公。
這年十月,朱元璋制定出先剪除羽翼,后直搗敵人腹心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
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后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山西大同、太原以及關隴,可席卷而下”。
隨后,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兵二十五萬,開始北伐。
大軍出發后,朱元璋發布由宋濂代擬的諭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而且告訴百姓“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
徐達一向嚴于約束部眾,紀律嚴明,所下城池,百姓生活不受打擾,是朱元璋心中北伐主將的不二人選。
遇春下城邑不能無誅僇,達所至不擾太祖諭諸將御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
徐達雖為虎將,卻有一顆仁心,率兵攻下很多城池,城內皆秩序如常,百姓生活安定,能很好地代表朱元璋和這支隊伍的形象,獲得百姓的認可和支持,“閭井宴然,民不苦兵”。
沂州守將王宣父子投降后,朱元璋派人秘密提醒徐達,王宣父子陰持兩端,并非真心投降。不久,王宣父子果然降而復叛,可見,朱元璋的情報收集能力十分強悍。
不過,隨著北伐戰爭的順利推進,應天離前線越來越遠,朱元璋雖仍然不斷地把自己的判斷派人告訴徐達,但也賦予了徐達更多的臨機決斷權力。
兵難遙度,隨機應變,尤在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