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身雖死,但他這個人,卻被世人所銘記,而且還被稱之為武圣。
可也會有人說,武圣是關羽。
對于這一話題,岳飛和關羽,誰有資格當武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武圣這個名詞是與文圣相對的,在華夏有史以來,有文就有武。
比如一個朝代,文武百官對半開,才能將國家治理的很好。
武圣的概念最初是為了紀念華夏古代歷史上在軍事方面杰出的人才所修建的廟宇,最早是由唐玄宗修建的,并在廟中供奉了十一個人,也就是武廟十哲。
主祭是協助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功臣姜子牙,同時也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開國之君。
武廟的十哲分別是秦國武安君白起、漢朝淮陰侯韓信、蜀漢丞相諸葛亮、唐朝尚書右仆射衛國公李靖、唐朝司空英國公李勣、漢朝太子少傅張良、齊國大司馬田穰苴、吳國將軍孫武、魏國西河郡守吳起、燕國昌國君樂毅。
這十個人中前五人列在廟的左邊,后五人列在廟的右邊。
“嗯”
“韓信和張良在后世竟然地位如此之高”
漢高祖劉邦看到這里,臉色有些不自然。
畢竟韓信他是不對眼的,可他萬萬沒想到韓信在后世的地位都如此之高。
“唐玄宗是誰”
“他將這些人排入武廟的原因是什么”
“這一切又有什么緣故”
武廟十哲中有五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
其中有兩人是漢朝人,有一人是三國時期的人,還有兩個是唐朝人,主祭姜子牙是商末周初時期的人。
唐玄宗修建武廟的目的是形成一種祭祀文化,以展示自己尊重人才的形象,用以招攬天下人才為自己所用。
但在那個時代,武廟當時還不叫武廟,叫太公尚父廟。
直到到了唐肅宗時期,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并將太公尚父廟改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并將姜子牙的地位提高到與文廟主祭孔子一樣的地位。
意思是說文學方面造詣最深的是孔子,軍事方面造詣最深的是姜子牙。
這個時候的姜子牙雖然是武廟的主祭,但并不叫他武圣,而是叫他武成王。
到了唐德宗時期,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這六十四人都是從西周到唐朝時期,在歷史上較為有名的軍事人才,或者在軍事方面有成就的人。
其中三國時期有張遼、關羽、周瑜、陸遜、鄧艾、張飛、呂蒙、陸抗、羊祜、杜預等人。
這個時候武廟就形成了一主祭、一副祭、十哲、七十二名將的祭祀結構。
這與文廟的一圣王、一亞圣、十哲、七十二子是相對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