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朝代——大漢。
漢武帝劉徹看著盤點視頻,看到華夏大地生靈涂炭,一片慘狀,心情也是非常不好。
“衛青啊,這吐蕃,可曾出現于我大漢?”
“回陛下。”
衛青上前道:“陛下,我大漢沒有吐蕃的記載,想必吐蕃這個名稱,應該是后人所取。”
“不過,在我大漢,好像還真有吐蕃的存在。”
“哦?此言當真。”
衛青回道:“陛下,據臣猜測,后人所稱呼的吐蕃,應該就是西域之地的那些小國。”
“吐蕃就是西域小國嗎?”
漢武帝劉徹若有所思道:“就是朕派霍去病前去攻打的地方?”
“但西域如此之弱,為何還會對后世造成威脅呢?”
“朕很不解。”
“陛下,或許是這個吐蕃突然興盛起來了吧。”
衛青解釋道:“畢竟過了這么幾百年,一切都變了。”
劉徹點了點頭,沉默不語。
大明。
洪武大帝朱元璋看到“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這幾個字,有些異樣。
“清君側?”
“怎么這么熟悉。”
“對了!”
朱元璋恍然大悟。
“老四起兵反咱皇太孫的天下,似乎正是以“尊祖訓、清君側,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開啟了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的吧。”
“沒想到老四竟然成功了。”
“咱說,這是老四聰明,還是咱的皇太孫太蠢了呢?”
“老四這個屁股蛋子,倒是坐得穩啊!”
“啊欠……”
“誰在背后議論朕。”
另一個時空的大明,永樂大帝朱棣打了個噴嚏,說道:“不會是哪個混賬又在罵朕吧!讓朕知道了,非得扒了他的皮!”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安史之亂,還真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啊。”
“這場災難,趙匡胤有話說啊,他可是遭罪程度最深的。”
“整個大宋太慫,也是有這場混亂的原因。”
“清君側還真是好用啊,不過可惜,這清君側啊,只有朕一人成功。”
“看來朕還真是受天命庇護啊,畢竟失敗的下場,那可是萬劫不復。”
朱棣說的不錯。
華夏有史以來,出現了四次清君側,只有朱棣成功。
第一次正式“清君側”事件發生于西漢初年,漢景帝想削藩,藩國中吳、楚兩國不服,尤其是吳王劉濞,他很討厭漢景帝劉啟,于是劉濞干脆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聯合其他六國造反,目的就是干掉漢景帝,可最終失敗。
第二次“清君側”就是“安史之亂”了,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和史思明以“清君側”為由,聲明要干掉唐玄宗身邊的楊國忠等一干奸臣,發動了叛亂,但這次反叛最終也失敗了。
第三次“清君側”發生于元朝,當時天下刀兵四起,紅巾軍在南方互相攻擊,元軍在北方內訌,南北兩邊很有默契地各自收拾自己人,元軍將領孛羅帖木兒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攻入大都,但不久之后就被刺殺了,沒有完全實現“清君側”的目標。
而第四次“清君側”就是明初的“靖難之役”,這次“清君側”成功了,明太祖朱元璋干掉了所有功勛宿將,然后給他年輕的孫子朱允炆留下了一大堆兇悍的叔叔,建文帝害怕叔叔們勢力越來越大,于是開始削藩,燕王朱棣不服,豎起“清君側”大旗攻入南京,自立為帝,是為明成祖。
不得不說,成祖氣運之盛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