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
白袍軍神薛仁貴看著盤點視頻,感慨萬千。
“十大猛將盤點?”
“不知道我薛仁貴能不能上榜?”
“我薛仁貴為求上榜,不為了其他,只為了報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我要讓天底下的人知道,陛下沒有看錯人,我薛仁貴值得大唐的信任!”
薛仁貴眼圈微紅。
對于太宗皇帝李世民,他有一種由衷于心的尊重和佩服。
薛仁貴生于隋煬帝大業九年,出身于河東薛氏南祖房,是南北朝時期劉宋、北魏名將薛安都的后代。
其曾祖父薛榮、祖父薛衍、父親薛軌,相繼在北魏、北周、隋朝任官。
并不是什么寒門。
但是,薛家卻因薛軌早逝而家道中落。
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以種田為業。
他準備遷葬先輩的墳墓,其妻柳氏說:“有出眾的才干,要等到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后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
薛仁貴應允,于是去見將軍張士貴應征,自此步入軍旅。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李世民命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分別率領水、陸兩軍,進攻高麗。
次年二月,李世民親征高麗,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郎將劉君邛被高麗軍圍困,無法脫身。
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麗一將領人頭,將其首級懸掛于馬上。
高麗軍觀之膽寒,于是撤軍,劉君邛也獲救。
此役過后,薛仁貴名揚軍中。
同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麗境內,不斷擊敗高麗守軍,六月,唐軍至安市城,高麗莫離支淵蓋蘇文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二十五萬依山駐扎,抗拒唐軍。
李世民視察地形后,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此戰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大呼沖陣,所向無敵,高麗軍望之披靡。
唐軍大舉跟進,高麗軍大敗,被斬首兩萬余級。
駐蹕山大戰后,高麗舉國震驚,后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里內斷絕人煙。
戰后,李世民特意召見當時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
李世民賜他馬二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并升其為游擊將軍、云泉府果毅。
從那時起,薛仁貴就非常感激李世民。
身為一個皇帝,能親自召見當時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這是多么的不容易。
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馬不常有。
大唐不缺英勇善戰、勇猛無雙的將領,但是缺的正是像李世民那樣善于發現人才,唯才是舉的皇帝。
當薛仁貴看到李世民時,他的心情有多激動?
等于是后世一名為家為國的邊疆戰士,看到華夏最高領導人的那種激動。
因此從那時起,薛仁貴對于李世民,無比的尊重。
“陛下對于我薛仁貴的知遇之恩,我終生不能忘懷。”
“若是我能上猛將榜單,不僅是為我自己爭光,更是為陛下爭光,為大唐爭光。”
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大唐,這是薛仁貴必生的心愿。
大宋。
“盤點十大猛將榜單?”
“不知道我狄青有沒有資格?”
“在與西夏作戰長達四年,前前后后大小戰役一共二十五次,身上所受的箭傷不計其數。”
“我狄青沖鋒陷陣,一馬當先,四年的時間里消滅了那么多作亂的部族,焚燒了西夏準備作戰的數萬石糧食,同時還修建加固了西北地區重要的關口,殺得西夏將士不敢多言。”
“如此勇猛,能不能上榜?”
狄青不愧是一代名將。
每次作戰時他都會披頭散發,戴銅面具,給西夏軍隊帶來了無盡的噩夢。
由于在與西夏軍隊作戰中卓越的表現,狄青得到了當時很多大人物的賞識,像當時的經略使韓琦、范仲淹都非常器重狄青,范仲淹甚至還親自教狄青學習《左氏春秋》,此舉使狄青從一介武夫變成一個文武雙全的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