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又稱秦叔寶,齊州歷城人,隋大業年間,秦瓊在隋朝名將來護兒帳下任職,曾隨著楊廣三征高句麗。】
【來護兒對他頗為看重,秦母亡故時,來護兒特地派人前去吊唁,將士們對于感覺詫異,秦瓊當時不過只是一個大頭兵。】
【因此,將士們都很奇怪,一個主帥為啥去去慰問一個大頭兵?這大頭兵什么來頭?莫不是一個關系戶?】
【而來護兒卻說:“秦瓊此人勇悍,加有志節,必當自取榮華,豈能夠卑微處之?”】
【事實證明,來護兒看人極準,三征高句麗原本基本上沒有打,楊廣就下令撤軍了,回來后秦瓊跟著張須陀一同打賊寇盧皓月。】
【盧明月擁兵十余萬,而張須陀僅左不過有萬把人。】
【初戰張須陀失敗,退后六七里安營扎寨,選擇設計引盧明月進攻,派神兵偷襲他的大營,但是這時,張須陀帳下沒有一個將官敢去,各個低頭不語,唯有秦瓊自告奮勇。】
【秦瓊領千余戎馬偷襲敵營,殺得個底朝天,又與張須陀兩面分進合擊,把盧明月殺得片甲不歸,十萬大軍,盧明月僅僅以百騎逃生。】
【這樣的英雄好漢,評話演義又能寫出他的幾分實力?華夏歷史上真正的秦瓊的驍勇,要大大超出演義評書。】
【這是一個正史實力遠遠大于演義的人。】
看到這里,各個時空的皇帝略加思索。
有些皇帝一臉懵逼,他們沒能明白什么叫做正史,什么叫做演義。
他們有些不明白,什么叫做華夏歷史上真正的秦瓊,實力要大大超過演義評書?
“蒙恬,仙人這所說的演義和正史,都是些什么?”
始皇帝嬴政也弄不清楚,也有些懵逼。
“陛下,臣不知,或許這是后世子孫發明的詞吧。”
蒙恬搖了搖頭。
“李斯,你覺得呢?你莫要告訴朕,你也不知道!”
嬴政看了李斯一眼。
就這一眼,卻把李斯嚇了一大跳。
李斯連忙低頭作揖,道:“陛下,臣不知,或許正如蒙恬將軍所說的那樣,演義和正史都是后世才出現的新詞。”
“這正史,應該就是史書記載的真實情況,而這演義,或許就是夾雜了創作者個人情感,以及民間傳聞,所制作的評書吧。”
“臣也不知道到底對不對,請陛下原諒。”
“嗯,說的不錯,估計八九不離十。”
“起來吧。”
嬴政對李斯的回答頗為滿意。
“這演義好生夸張,這李元霸如此兇猛,恐怕白起在世,都不如他。”
“只可惜這等人物,只能是虛構的,不可能真實存在。”
曹營中。
什么?
“我原本以為呂布就已經天下無敵了,沒想到有人比他還勇猛,這是誰的部將。”
“李元霸?我沒聽過。”
“不過聽這個名字,倒像是一個猛人。”
曹操看到李元霸,當時就愣住了。
一人獨戰千軍萬馬,這是何等的勇猛?
怕是一百個呂布,都不及他分毫吧。
“不過可惜,這李元霸只存在于演義之中。”
“不然得到這樣一位良將,何愁大事不成?”
曹操搖了搖頭。
他自然不會相信有這等人物的存在。
演義一詞,最早在《后漢書·周黨傳》中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