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秦瓊戰功赫赫,武功卓絕,勇猛善戰,常常沖鋒陷陣,在萬軍之中取敵人首級,為大唐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秦瓊為什么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最后一名呢?這其中有何原因呢?】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是什么?”
“應該是大唐功臣排名吧。”
“既然如此,秦瓊這種猛人,為何會排名這么低呢?”
眾人看到這里,有些不解。
在他們看來,秦瓊這么猛,還為大唐立下了這么多的功勞,為何會排在最后一名。
“秦瓊竟然只能排在最后一位?這是為何?”
始皇帝嬴政看到這里,也很不解。
一個武將為大唐立下如此之多的功勞,難道不應該位居榜首嗎?
就在眾人疑惑時,天穹之上的投影再度變化:
【秦瓊為大唐,為李世民南征北戰,打了很多勝仗,為什么他在后來的凌煙閣功臣中,僅僅只能排名最后一名呢?】
【其中有五點原因。】
【其一:斯人已逝,不會與在世的活人爭權奪勢。】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感念功臣,命閻立本以真人大小繪畫了功臣像,此時,秦瓊已去世五年,即便排在最后一名,當時的人也不會有任何意見。】
【更不會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人爭功奪權,因此,就算唐太宗李世民不把秦瓊列入“凌煙閣”,秦瓊也不會有任何意見,這點兒,李世民很放心。】
【一個死人,能有什么意見?】
【其二:太平盛世,大唐文臣地位遠高于武將。】
【凌煙閣功臣什么時候提出的?那是在大唐的太平盛世期間。】
【和平年代,沒有戰亂,武將的作用自然一般,而文臣則不一樣,太平盛世,大唐瑣事很多,李世民需要文臣來治理國家。】
【而且,唐朝的玄武門之變主要策劃者都是文臣,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雖然尉遲敬德也是重要參與者,但是,大部分時間是充當打手的角色,而且也排在了文臣之后,而秦瓊自然也是一樣。】
【其三:這與秦瓊的經歷有關。】
【在李世民手下的所有武將中,秦瓊的能力是最強的,名氣也是最大的,但是同樣,秦瓊的經歷也是最復雜的。】
【更重要的是秦瓊剛開始的時候并不是李世民的部下,而是先后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手下任過職,一直兜兜轉轉,最后才來到李世民帳下。】
【正是秦瓊的這些經歷讓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并沒有那么高,對于那些一開始就跟隨李世民的人來說,受信任的程度肯定會低一點。】
【其四:秦瓊忠于的是唐朝,并非僅僅止于李世民本人。】
【秦瓊通情達理,講信義,有道德,也是一員沖鋒陷陣的猛將,他忠于國家,忠于朝廷,從感情上看,他與李淵走得更近。】
【在玄武門之變中,無論秦瓊有沒有參加玄武門之變,都能看出秦瓊在李世民身上還是有些猶豫的,因此,即便他忠實于唐朝,對比房玄齡他們來說,李世民不會把秦瓊看成是自己的心腹。】
【其五:秦瓊后期沒有太大的戰功。】
【秦瓊戎馬一生,大大小小參加了兩百多次戰斗,經常一馬當先,沖鋒陷陣,受了不少傷,也流了不少血。】
【歲月后期,秦瓊患病在身,身體健康狀況大不如前,沒有再次出征,所以,也就沒有再為大唐立功。】
【相反,玄武門之變后,尉遲敬德率軍打擊突厥,為李世民計退突厥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侯君集先是跟隨李靖討伐吐谷渾,后來獨自率兵滅掉高昌國,為李唐立下赫赫戰功;而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后,基本上就退居了。】
看到這里,很多人有些明悟。
此刻幾乎所有朝代的帝王都豁然開朗。
是啊,秦瓊如此厲害,為何排在凌煙閣功臣最后一名?
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啊。
戰爭年代,武將的作用不可替代。
畢竟君王需要武將為他沖鋒陷陣,斬殺敵將。
而和平年代不一樣啊,武將沒仗打,自然存在感就不會那么強了。
“嗯,看到這里,朕總算明白了。”
“如此厲害的一名猛將,為何會排在凌煙閣功臣最后一名。”
“不得不說,李世民考慮得倒是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