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適合趙括登場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秦趙兩國的對壘陣式已經完全形成,趙國是必輸無疑了,只是看輸多少和輸多大而已了。
加上臨陣換將,新統帥上任后又要至少三個月時間的磨合,軍隊才能更加熟悉,才能使趙國大軍發揮自己應有的戰斗力。
一則趙國國力基本耗盡,二則秦軍又不是傻子怎會讓趙軍有這樣的機會。
所以,這時也就犯下了第四個戰略性錯誤,趙軍覆滅的時機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趙軍統帥趙括的紙上談兵的緣故,而是這時的長平大戰本身就是一個輸定了的戰爭。
這個時候的長平之戰,換誰都已經贏不了了。
而趙括,不過是趙國兵敗后那一個背大鍋的罷了。
趙括有沒有責任?
當然有。
趙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也可以說是一個讓人敬佩的錯誤。
即“以身殉國,抵死反抗”。
雖然是做錯了,當時相對于華夏歷史上的一群群無恥的漢奸,為了活命不惜賣國求榮,殘害自己的同胞來對比,那么趙括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英雄。
至少他哪怕死,也要站著死。
這便是華夏兒女的氣節,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
就連趙括的對手——殺神白起對于趙括這等行為也是敬佩不已。
可能正是由于趙括的這種拼死反擊,給秦軍造成了空前絕后的傷亡,最后趙軍被迫投降后,秦軍還要不得不用殘暴的集體屠殺來泄憤。
至于,趙軍究竟給秦軍造成多大的損失?
這就只有白起和秦國人才知道了。
而長平大戰,不但是趙國心中的永遠的痛,也是秦國心中永遠的痛。
長平大戰中,秦國損失同樣慘重,秦國大軍都死傷好幾十萬。
而后,秦國數次被其余六國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陽郊區的藍田一帶。
要知道,長平之戰后,秦國用了足足二十多年,才恢復了元氣啊!
…………
“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
“說得好!”
永樂大帝朱棣看到這里,頓時有感而發:
“我朱棣,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賠款,朕的態度,就代表了大明的態度。”
“我大明的皇帝,哪一個跪著生的?”
“就算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是站著死的。”
“哦!對了!朕差點忘了朱祁鎮這個廢物!”
“這個貪生怕死的廢物,簡直就不配為我朱家后人,更不配為大明皇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就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