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過程中,他并沒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來眼去,舉棋不定。
如果韓信在政治上是成熟的,那么他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抉擇。
要么始終忠于劉邦,向劉邦坦露心聲,永遠不會背叛。
要么就下定決心,打心里堅定自己的想法,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
千萬不能猶豫不決,彷徨觀瞻。
彷徨觀瞻的結果,就是等著劉邦一個一個的收拾他們。
還有,當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他就應該吸取教訓了。
他就應該明白,劉邦已經對他非常不滿意了。
但他依然沒有吸取任何教訓,既不表忠,也不造反。
那結果不就是尋死嗎
華夏封建古時社會是一個集權社會。
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只有一個主人。
如果你當不了皇帝的時候,你就只能當一個忠誠的大臣。
當你想當皇帝的時候,你就要有當皇帝的規劃、膽識和眼光。
韓信什么也看不清楚,連蕭何和呂后是什么樣的人,他也看不清楚。
所以最終被蕭何與呂后騙去,砍了腦袋。
在華夏歷朝歷代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很多開國皇帝都會想盡辦法把他身邊的開國功臣都殺掉。
這無非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
開國皇帝都擔心這些功臣功高蓋主,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出于安全起見,還是背負罵名,把他們都殺掉的好。
例如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大殺特殺,很多征戰時期鞍前馬后的將領都被殺掉了。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這些開國皇帝狠心,的確有很多人仗著自己是功臣,和皇帝關系好,就以為自己資格高,在皇宮里也就肆無忌憚了。
但畢竟君主有別,建國后不比征戰時,該尊重的人還是要尊重,該收斂的還是要收斂。
比如李世民。
尉遲恭是李世民身邊的大紅人,為李世民出了很多力,在李世民當上皇帝后,尉遲恭也是相當高興的,畢竟自己的地位也可以跟著提升嘛
但有一次尉遲恭竟然在皇宴上打了一位皇家貴族,就是城王李道宗。
這讓李道宗很沒面子,也讓李世民很難堪。
此時的李世民便體會到了劉邦為什么要殺韓信,但李世民還是忍住了。
因為李世民了解蔚遲恭只是一個無腦的武夫,并沒有其他太多的心思。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真是一個開明的君主啊,碰上其他脾氣不好的皇帝早就要殺他了。
為了告誡尉遲公,李世民找了一個機會單獨把尉遲公叫到了自己身邊,給他講了一下韓信被殺的故事。
尉遲公雖然是一個武夫,但韓信因何被殺,他也是有所了解的。
他立刻就給李世明認了錯,說自己沒有想那么多,但是以后一定會注意的。
李世民也就沒有再說什么了。
想必此時的尉遲恭也是很感激李世民吧,畢竟沒有幾個皇帝能夠這樣指出臣子的錯誤的。
而韓信被殺不僅僅是在劉邦建立漢朝后自認為自己功高蓋主,無所顧忌的后果。
還在劉邦與項羽爭斗的時候,劉邦就已經起了對韓信的殺心。
有一次韓信在追擊項羽的時候,眼看著就把項羽給追上了,但韓信卻突然下令讓軍隊原地待命。
劉邦很是著急,便問蕭何,蕭何了解韓信為人,知道他這是在討封,便提示劉邦該給韓信封王了,劉邦聽后很是生氣,韓信這不是在威脅我嗎
但也無奈的很,便封韓信為王,而且還給了他“五不死”的承諾,韓信被封王后,這時才下令讓軍隊乘勝追擊。
換做是誰,誰也忍不了這樣的臣子。
所以說,韓信被殺也是必然的。
“仙人盤點韓信,究竟是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