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還有當初隨太宗贊畫之功。
難道還會被此子比下去
硬著頭皮道“愿聞其詳。”
珠簾后,武媚娘也揚聲道“蘇大為,本后準你念詩,大聲念出來。”
方才第一首詩,已經令她和李治,覺得耳目一新,大感新鮮。
真不知阿彌還能作出怎樣的詩來。
雖說早就有耳聞,阿彌頗有詩才,但當面時,還真的沒聽到吟過詩。
有了武后開口,滿殿文武自然無人敢再質疑。
就見蘇大為在含元殿上,緩緩踱步,氣勢沉凝。
說也奇怪,明明是武將出身,身上平日里透的是如山岳般沉穩的肅殺之氣。
但這一刻的蘇大為,真的從身上透出一種令人驚艷的優雅從容。
如隱世大賢般。
雖然在狂風暴雨,權勢博弈漩渦中,卻有一種在竹林里信步閑庭,不懼風雨的浪漫曠達。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王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此詩一出,滿殿皆驚。
哪怕是端坐于龍椅上的李治,也情不自禁的站起身。
“此詩”
好大的口氣
六億神州盡舜堯
紙船明燭照天燒
借問瘟君欲何往
這不光是指的蜀中疫情,而是包含了整個華夏的疫情。
才有瘟君一說。
要說困擾大唐的事,如今除了關中疲弊,天下時不時爆發的瘟疫,絕對是最令李治頭疼的大事。
偏偏瘟疫之事,又與天人感應牽扯。
他自從登基以來,苦心造詣,滅國無數,拓疆萬里。
其功績比之太宗也相差仿佛。
西突厥在他的治下滅了。
西域數十國在太宗朝時叛時降,現在也被馴服了。
太宗沒能解決的遼東、高句麗。
在他手上也變成大唐內藩,為安東都護府所統轄。
西域設立大都護府,穩如泰山。
唯一一個跳反的強國吐蕃,也被滅了。
甚至遠到天竺,也成為大唐的羈縻州。
普天之下,莫不以唐為尊。
天可汗三個字,叫得堂堂正正,莫敢不從。
乃敢自稱天皇。
與天比肩。
但唯有一樣,那是李治心中之刺。
瘟疫
不說蜀中大疫。
從大唐建立,從貞觀十年起,每隔數年,便會爆發一場大疫。
如舊唐書五行志所載,永淳元年六月一場瘟疫關中初雨,麥田澇損,后旱。京兆、岐、隴螟蝗食苗并盡,加以民多疫癘,死者枕籍于路。
正因為這些天災,李治這些年被言官以天人感應彈劾,不得不下罪己詔,甚至武媚娘也不惜拋出賀蘭敏之等人去頂罪,以代表應了天人感應。
為此,世家門閥趁勢而起,紛紛上言彈劾,說朝中有奸佞,陛下您應該好好檢討自己為政的得失。
就差沒有把廢后直接說出來了。
武媚娘為此也不得不忍氣吞聲。
但是,實在沒法子啊。
天災不斷,什么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
陛下您說您為政沒錯
那天災不是老天爺給的警示嗎
李治與武媚娘并稱天皇天后,二圣臨朝。
人間的帝王都不足以評價他倆的功績了,都要成圣了。
但是泰山封禪之后,現實卻是無情的給他倆狠狠一耳光。
空有雄心萬丈,一個個敵人倒在這二圣夫妻檔的腳下。
但,偏偏有一個敵人,他們是無論如何無法戰勝的。
那就是老天爺。
瘟疫的歷史和人類歷史一樣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