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府出來,看著日已近午,蘇大為摸摸肚皮,就在路邊攤要了份胡麻餅,點了份羊雜湯吃了起來。
味道也還湊合,沒有東胡同那家地道。
一邊吃,他心里一邊想著案情的事。
別的事,現在都不如案情緊張重要,得想想辦法。
如果只能靠著明天燈坊和倭人的交易,未免太被動了,萬一真沒查到線索。
這案子該怎么辦?
總不能讓崔六郎和周揚看笑話吧?
自己第一天裝逼裝大了,如果不盡快破案,那如何收場?
豈不是威信盡失。
蘇大為出神的想著,嘴里雖然在嚼著胡麻餅,卻食不知味。
要不……
實在不行,自己再試著潛入東瀛會館看看?
不過對于能有多大發現,也不用抱太大希望。
這些倭人十分謹慎,多半不會露出馬腳。
蘇大為抬頭看天,忽然想到,自己是否遺漏了什么。
倭人細作在大唐活動的目地,一直以來,自己都沒有仔細去想過。
按說,遼東半島上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因為離大唐近,歷史上高句麗被大隋和大唐都征討過,所以派細作入大唐,可以理解。
半島與大唐接壤,隨時需要知道大唐的動向,好及時調整策略。
可倭人這么積極的入唐,派那些細作來,圖啥?
們派人來學技術,派遣唐史,大唐又沒什么意見。
你來學就學唄。
隔著大海,大唐對倭國本土也沒什么想法。
倭人的細作在大唐活動,戰略意圖是什么?
他們想得到什么?
想來想去,不得要領,除了以前巫女雪子提到過,貪圖自秦時傳下來的蘭池宮,不死金人,似乎還提到過什么三神器。
再別的就想不到了。
不過結合歷史書上介紹,倭國與漢文明幾次交手,都是為了半島。
唐時的白江口之戰,倭國海國為救百濟傾巢而出。
好像有一種說法,日本天皇是從半島坐船飄到倭國列島的。
也就是天皇血脈,其實是有百濟血統。
蘇大為也不知這是不是真的,但倭國人對百濟對半島有染指的意圖,倒是真的。
大概,他們總覺得能向半島擴張,總以為能和中原文明掰掰腕子吧。
真不知這種自信從哪里來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
這些倭人應該會很關注大唐對外用兵方面,特別是對遼東方向的軍事調動。
蘇大為想到這里,若有所悟。
似乎抓到了一絲靈感。
記憶里,大唐對高句麗的征伐,又快要開始了。
半島的局勢基本是百濟說,我要打新羅。
高句麗說,我幫著百濟打新羅。
然后大唐說,你們打新羅,我就打你們。
大體如此。
大唐對三韓用兵在即,這個時候,正是高句麗與百濟、倭國細作最活躍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