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逼得唐軍不得不撤離,白白便宜了新羅人。
他是不想看著這一切發生,所以早早謀劃,打下了倭國。
日后若新羅人有所動作,從倭國和百濟兩路出兵,足以平定一切。
不過……
先得把眼前的缺糧問題給解決了。
“倭國今年自保是沒什么問題,盡量從倭國不良人中抽調人手,至少把架子搭起來,以后再慢慢填充,征糧和征稅都從新機構里做,再另設主薄,做好帳目,每年都督府都要核查。”
“嗯,那這個新機構叫什么?”
“就叫……”
蘇大為略一思索道:“稅務局。”
“稅務局?”
“等等,叫這個似不太妥貼,還是叫糧稅局吧。”
蘇大為補充道:“把錢糧稅的功能合一了。”
可以想見,未來這個新機構,會變成何等龐然大物。
趴在倭人農戶身上吸血,能不壯大才是怪事。
甚至會造就一個新興的中產階層。
不過,那已非蘇大為所能去深思的了。
先把眼前的問題解決。
“今年讓倭國內的事都步入正軌,明年便可反哺百濟,若新羅人不老實,還可從對馬島出兵,威脅新羅國都。”
“此計大妙。”
蘇慶節在一旁哈哈一笑,他也早看新羅人那副嘴臉不順眼了。
大唐諸將礙于新羅是藩屬國的身份,平時對新羅人中的一些將領表現出來的跋扈和傲慢,都是盡量忍耐。
也只有蘇大為才有這份能耐,把新羅人吃得死死的。
“把倭國這些事定下,百濟的事也就大體穩定了,我走之前再和劉仁軌談一次。”
要想穩定局面,歸根到底,還是人和錢糧。
打仗打的就是錢糧。
真正有地方治理經驗的人,也會從這些本質方面入手。
又安排了一些事務細節,蘇大為的神思,不由想到大唐的稅制上。
大唐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
授田按戶口,一個家庭的人數越多,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同時授田是有年限的,一個男性農民從成丁十八歲那年從國家那里分到土地,到六十歲那年必須再把土地還給國家,只享有四十二年的使用權。
農民耕種的田地分為兩類,一類可以繼承,叫永業田,另一類不能繼承,叫口分田。
耕地也可以出租,但是不準買賣和抵押。
如果能嚴格按這種制度執行下去,大唐的土地兼并不會來得那樣快。
可惜,到李治朝中后期,這些制度逐漸廢弛。
現在蘇大為在倭國和百濟實行的土地制度,其實也是唐制。
土地歸屬國家,國家分配田給農人種。
按大唐租庸調制,四十稅一。
每八十畝口分田僅需要繳納粟八十石。
到年限或死亡后,土地回歸國家,重新進入分配。
任何制度,到了中后期,被人鉆空子或者廢弛,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