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蘇大為所提的,確實給了李治一個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從打擊頑抗的叛逆。
到扶持親唐的代理人。
到文化教育,緩慢滲透,這些之前都有人提過,不足為奇。
但是蘇大為最后將這些散招串了起來,提出建立新的秩序,培植和吸納當地人才,進入大唐的內循環,加入大唐官僚機構。
由此,雙方在精英層面,可以實現共融。
具體的執行,當然還需要無數的細節和章程,但至少聽起來,確實是可行的。
有蘇大為提出的這個框架,李治對治理和消化高句麗及百濟,心里的把握又多了幾分。
仔細咀嚼一番,他的臉上終于多了絲笑容:“阿彌你不錯,這幾年,熊津都督任上歷練得不錯。”
聽了李治的話,蘇大為心里稍稍松了口氣。
感覺自己的“敘職報告”算是通過了大半。
就在這時,李治突然開口道:“倭國那邊,是怎么回事?”
咯噔!
蘇大為心里一震,知道真正的考驗來了。
前面的部份,只是暖場。
李治真正在意的,只怕是蘇大為征倭之事。
這事雖然后來給李治上過奏折,但卻是先斬后奏。
以李治的精明,不可能不在意。
甚至他對大將掌兵上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蘇大為在入宮之前,就知道李治肯定會拿這個話來質問。
第一次李治召他入宮,他是借著被刺之事給回了。
說是給李治緩沖時間,何嘗不是給自己一個緩沖時間,尋找最合適的時機。
深吸了一口氣,蘇大為向李治抱拳道:“陛下,我為熊津都督,首要職責,便是守住百濟。”
“守百濟,便要征倭?這是何道理。”
李理的語氣,透出幾分冷意。
從他微瞇起的眼睛里,閃動著危險的光芒。
這是天可汗,在質疑領兵大將,是否有了不臣之心。
蘇大為額頭上隱隱滲出冷汗。
他知道這是此次入宮,最關鍵的考驗。
李治用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如果他有懷疑,他便會棄而不用,甚至斬盡殺絕。
若是他能確定臣子的忠心,哪怕能力差一些,他還是會留任。
在李治這里,忠心才是第一位的。
他既非太宗李治民那樣的馬上皇帝,開國君主,自然不能憑借軍功和威望統領天下。
李治駕馭大唐,憑的是他的眼光、智慧、隱忍,以及高明的帝王權術。
正如他廢掉王皇后和蕭貴妃,扶武媚娘為皇后。
借著廢后之事,同時打擊了關隴和山東門閥,打壓了長孫無忌。
再將武媚娘推到臺前,與那些老臣和門閥打對臺。
他則在幕后,平衡內外。
終李治一朝,軍事、財權、人事任免,這些最關鍵的東西,一直牢牢把握在皇帝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