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業開始把握這次機會,資源全部傾斜,及時調整運營策略,解決終端互動環節,同時開辟媒體和討論區,及時的開拓市場,收攏流量,把自己的平臺向大眾推廣。
短短的一天時間不到,就是上百家企業取代了原有的十幾家大平臺,成為了互聯網交流互動的主力平臺軍。
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如果此事終了,各大平臺緩過勁兒來,騰出手來,那么這些小企業的命運比此前好不到哪里去。
最重要的是,現在的流量只是暫時的,這些平臺在網民眼里只是暫時的替代品,如果短期內各大運營平臺恢復正常,那么他們會毫不猶豫的舍棄當下,回歸大平臺,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各大平臺企業拔電源也是倉促之舉,因為很快就有人明白過來,拔毛的電源線啊!拔網線不就行了嗎?
所以眾企業紛紛開始恢復通電,啟動服務器,只是切斷了互聯網的連通。
但是,這就有用嗎?
肯定沒有用,因為羅賓的分身遍布互聯網各處,在各家拔電源之前,她已經設定好了相應的子程序,所以她對各家平臺仍有相應的控制權。
別的平臺不知道這一點,但是李氏集團深深的明白了這一點,因為他們只要一開機,那數據刪除程序就會開始啟動,無論如何調整,如何殺毒,如何建立防火墻,沒有任何用處,仿佛這個程序就天生存在一般,讓李氏集團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摸不清頭腦。
各家平臺都不干凈,誰還不在對方企業安排幾個自己的人啊!所以,這種情況很快就不脛而走,各大平臺紛紛知道了開機的后果,所以果斷的放棄了開機的想法。
路已經被堵死了,他們就像熱鍋上的螞蟻,雖然麻煩暫時只在李氏集團身上,但是這種強度的麻煩什么時候能蔓延到自己,那就不好說了。
就像是核威懾,這東西只要存在,那么自己一天就不能安生,除非自己有足以對抗核威懾的能力。
很顯然,他們當前沒有這個能力,因此,在這種時候,他們選擇了抱團。
抱團后的他們選擇兩條路同時進行,第一條,那就是集中所有的優秀工程師,對李氏集團的運行代碼進行地毯式的分析,勢必要找出病毒的源代碼在什么地方,找出病毒的存在形式,找出抵抗這種病毒的方法。
這種方式有效嗎?
有效,因為沒有網絡的支持,羅賓無法對自己的分身進行控制,所以對方只要找出分身的源代碼,進行少許的破壞和刪除,那么羅賓的布局就算被打破了。
但是,這也沒有那么簡單,因為李氏集團面臨的是數據被刪減的風險,因為想要獲取源代碼,就勢必要開機,只要開機,那么刪除程序就會進行。
所以對于整個李氏集團來說,這是一場時間和空間的較量,這是無奈之舉,他必須忍受著自己當前的損失,已達到自己能正常運行的目的。
就像是一個病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