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天色將昏,紫陽宮報時的更鼓聲中,漸漸傳來念誦晚課的喧騰人聲。袁師道知道,天龍山山上弟子有數千人之多,山下弟子更是不計其數,規模之大,在五山中首屈一指。不過,山上的這些弟子,大多資質平平,只不過因為都有些身份來歷,被送到山上修行。天龍山歷代仙師都交游廣闊,凡是此類被送入山門的弟子,都是來者不拒。只不過,對這些弟子并不傳授神功秘技,而是傳給一些防身之法,然后令他們像尋常道場中的修行之人一般,晨鐘暮鼓,念誦經文,修身養性而已……這樣的弟子一多,天龍山便有了一股他山都沒有的煙火氣息,在五山中也算是別具一格,大為贊賞者有之,明毀腹誹者自然也不在少數。
袁師道見天龍山弟子開始做晚課,心想機不可失,趁著各處殿閣無人,正好可以大肆搜尋一番。于是,便越過紫陽宮大殿,循著山路探查下去。
紫陽宮大殿位居天龍山山巔之上,大殿左右兩側,各有一條石砌的山道。大殿之下,是會堂、經閣以及山上一些主事者的居所,再往下,便是各級弟子的住處及修行之所。天龍七圣以及一些元老耆宿的住所,甚是隱秘,不在此間。
袁師道此前上山,都是被張仙師迎入會堂中,賓主雙方依禮會見。天龍山上的具體情形,諸如各處殿閣所在,門下弟子詳情等等,袁師道并不熟悉。這時沿著下山的山道探查一周,只見殿宇樓臺,重重疊疊,但是十室九空,尋不見天龍七圣的蹤跡,也沒見到天龍山的丹房到底在何處。想了想,還是返回山頂的紫陽宮大殿,往大殿兩側的方向尋找。
那左側的山路,蜿蜿蜒蜒,通往臨近的一座孤峰。一道石階環繞而上,直通峰頂,盡頭處幾間木屋立在峰尖之上,甚是精巧雅致。雖然夜色漸濃,木屋中漆黑無光,卻是依稀可見門上懸掛著一個匾額,上書三個大字:又玄居。
袁師道見這木屋的規模形制及周遭的環境,知道必是天龍山首腦人物的修習之所。不過,這木屋即便是山上禁地,一般弟子不得靠近,想來卻不會存放什么重要物件,于是便原路返回,沿著右側的山路探尋過去。
右側山路也是曲曲折折,通往一個山坳之中。這里距紫陽宮大殿并不太遠,殿中的燈燭之光清晰可見,但是四周山巒林立,灌木叢生,像是屏風一般,將這個山坳與外界隔絕開來。紫陽宮大殿中的念誦聲,到此即被憑空隔斷,山坳中萬籟無聲,是一處極清凈的所在。
袁師道見此地格外寂靜,便特意放輕腳步,緩緩而行。走不多時,昏昏的夜色之中,只見迎面而來一座大殿,大殿四周,環立著八根高大的旗斗。那旗桿之上的旗斗,大小形制都不同尋常,像個小木屋一般,面向大殿的一側,都開有一個門洞,瞧上去甚是怪異。
袁師道繞過當面的一根旗斗,來到大殿前一看,只見匾額上寫的是丹房兩個大字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不由得心中一喜。他知道天龍山的慣例,但凡負有職能的殿閣,往往都在匾額上直書其名,并不追求名字的古雅動聽。例如山上議事、會見賓客的場所,便直呼為會堂,收藏經書典籍,供山上弟子研習的所在,便直接命名為經閣等等。天龍山上,自仙師以下,歷來慣于交接俗流,這一點毀譽參半。但是,雖然山上修道之人大多素養甚高,在琴棋書畫等風雅之事上頗為精通的弟子,不在少數,而山上一切卻并不刻意附庸風雅,既不媚俗,也未媚雅,頗有些特立獨行之態,在五山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