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夢庚仔細一看,好家伙,竟然全都是后金的年輕一輩。
己巳之變,讓黃臺吉第一次接觸到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并且非常羨慕。回到遼東后,他積極向寧完我請教。
最終,在寧完我的建議下,秉承著“參漢酌金”的原則,黃臺吉設立了六部。
六部的職能劃分,基本上和大明一樣。而總領六部的人,則為后金貝勒。
但貝勒總領并不管實務,六部的真正執行者為承政。
承政由黃臺吉任命,并且只聽命于他,不接受本部貝勒管理。
這一舉動,實際上架空了貝勒在六部的實權,讓黃臺吉往皇帝集權的方向又跨近了一步。
黃臺吉任命的承政,全都是后金年輕一代。原本的貝勒們,權力正在衰退。
看到這里,左夢庚有些明白情報部的意思了。
他思來想去,在莽古爾泰的名字上畫了一個圈,然后交給了情報人員帶回去。
另一份情報,則引起了左夢庚的重視。
自從一月份到遼東走馬上任后,孫承宗積極準備,同時降服了祖大壽。
完成了初步部署,孫承宗開始了他的策略。
然而到了朝廷那里,孫承宗的計劃卻被修改了。
孫承宗的本意是加固錦州一線的防御,然后由朝廷軍費,待練出精兵后,再圖謀進取。
可這個計劃報上去,急功近利的崇禎顯然很不滿。
內閣首輔周延儒洞悉崇禎心思,一心謀取圣眷的他開始亂來。
后世說起大凌河之戰,對孫承宗批評的聲音非常多。更有人以此來評價孫承宗徒有其名,是導致遼東局勢惡化的元兇。
可只要認真鉆研史料就會發現,大凌河一戰孫承宗其實有點無辜。
首先修筑大凌城這件事,可能不是孫承宗的主張。
大凌河之戰的開端,源于孫元化和遼東巡撫丘禾嘉的建策。
孫元化的意見是,撤銷各個島上的兵力,移駐到山海關外,并相機收復廣寧、金州、海州、蓋州。
史料里的記載,這個建策非常粗略,似乎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如果將其形容為縮回拳頭、再打出去,更容易理解。
遼東巡撫丘禾嘉則建議用海島之兵,收復廣寧、義州、右屯三城。
兩大巡撫意見相左,兵部尚書梁廷棟拿不定主意,自然要咨詢孫承宗。
孫承宗是怎么說的呢
史料記載,孫承宗言右屯城已隳,修筑而后可守。筑之,敵必至。必復大、小凌河,以接松、杏、錦州。錦州繞海而居敵,難陸運。而右屯之后即海,據此則糧可給,兵可聚,始得為發軔地。
后世研究歷史的人,多以這段話來斷定,修建右屯和大、小凌河城是孫承宗的意思。
可是對孫承宗這段話做一個細致分析的話,是這樣的
第一,廣寧、義州,暫且不修;
第二,右屯重要,距海較近,便于運糧,應先筑守。但修筑右屯,敵軍必來爭。
第三,為保右屯,還要修小凌河城與大凌河城,以成為其犄角。
第四,大凌河城、小凌河城、右屯衛城、錦州城,以及松山、杏山、寧遠縱串連接,加強寧錦防御體系。
當上司提出了一件很難辦、并且幾乎不可能成功的任務時,身為下屬不想去做,該怎么阻止呢
孫承宗說的這些條件,是不是令人會心一笑
只可惜,這是事關生死存亡的國政大事,并不能令人笑的出來。
孫承宗碰到了一個剛愎自用的上司,他的辦法沒有成功。
廷棟力主之,于是有大凌河筑城之議。
于是,修筑大凌河城的決議,在朝廷里被通過了。
這件事真的是梁廷棟的主意嗎
另有一份史料,可以證明孫承宗的無辜。
大凌河之戰后,兵科給事中孫三杰上了一份奏疏。
延儒首據揆路,欲用其私人孫元化、丘禾嘉而無術,則屬梁廷棟藉破格用人之說,以為先資。明知元化、禾嘉無功,而冒節鉞,不足服人,則設為復廣寧,圖金、復、海、蓋之議。既而一事無成,懼干嚴譴,于是密主大凌之筑,聊以塞責。奉舉國之精銳,付之一擲。第罷樞輔孫承宗以結其案,而丘禾嘉忽焉山、永,忽焉京卿矣延儒之脫卸作用,何其神也
這份奏疏里,直指周延儒、梁廷棟、孫元化、丘禾嘉等人的責任。
甚至從這份奏疏里,可以看出孫元化為何會被崇禎處死。
恐怕并非他招攬的東江鎮叛變那么簡單,孫元化在大凌河之戰里的作為應該也是一項罪過。,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