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各路援軍里,最忠心耿耿的,還是宋緯。
他是最早趕到山海關的。
在山海關的張春左等右等,還是等不來其他各路援軍,而大凌河那邊又軍情如火,張春無奈,只好率領吳襄、宋緯率兵六千前往救援。
阿濟格率軍迎戰。
因為大霧,兩邊也沒打出什么花樣來,不得不互相退去。
明軍第二次增援,也失敗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荒唐事還在不斷上演。
就比如在山東,接到要去遼東增援的調令,泰安的官兵竟然奔馳逃跑,最終由利津縣遁入海中。
總之,寧可做逃犯也不去遼東。
孫元化那邊也不順利。
他是八月二十七接到了調兵命令,第一時間就傳召皮島的副總兵張燾、參將黃斐還有孔有德等人會合。
結果除了張燾,無論是黃斐還是孔有德,全都磨磨蹭蹭,想盡辦法拖延。
足足拖了一個月,一直到九月二十七,登州派出的援軍才正式從水路出發,趕往三岔河。
各路烽煙滾滾,左夢庚也不好留在臨清躲清閑,再次啟程回了沂蒙山區,開始部署對白蓮教的圍剿。
這一次是真正的十面圍剿了。
第一師的三個團、第二師的三個團全都被調動了過來,將偌大的蒙山山脈圍的水泄不通。
還有新組建的第三師的三個團,也加入到了此次作戰當中。
以戰代練,可以更好地促進新部隊成長。
一時間,中華大地上,好幾個地方同時硝煙彌漫。
每一處的勝負,都牽動著人心。大凌河到山海關,大約三百多里。
以路程算,軍隊的快馬初四趕到山海關,最多初十,朝廷就能做出決斷。
盡管祖大壽已經對朝廷很失望了,但他還是低估了朝中官員的底限。
初七,出現在大凌河外圍的,僅僅是丘禾嘉派遣而來的斥候。
看到了這邊的真實情況,這些斥候再趕回山海關通報。一來一回,就已經初十了。
到此,身在山海關的孫承宗、丘禾嘉等人終于確定,大凌河城被數萬后金大軍給圍了。
這一下丘禾嘉和高起潛也慌了,知道事情大條了。
沒辦法,只好給朝廷去信、求援。
十三日,遼東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崇禎面前,迅速震動了朝堂。
“諸位愛卿,可有良策”
殿上,崇禎急的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可下面的大臣,一個個都當起了縮頭烏龜。
君臣磨合幾年了,大家對于這位年輕的君王多少也有了點認知。同時對于崇禎的作派,更是腹誹不已。
當初就說了大凌河城不該修,還不是你逼著修的。
現在出事了,你又著急上火了。
這種時候怎能出頭
一個弄不好,就是袁崇煥第二了。
見無人出聲,崇禎血氣直涌入頭部。
好,你們不出聲,那朕就直接點將。
“溫卿,何以教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