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心中都有地圖,默默品味,都在思考其中的意義。
左夢庚問道:“咱們魯西基本上都是平原,農田密布,不缺糧食、菜蔬,但是缺什么呢?”
馬應試福靈心至,試著道:“參座說的,可是魚獲?”
“馬大哥聰明。”
左夢庚夸贊了一句,喜得馬應試抓耳撓腮。
“雖然如今咱們連吃飽飯都是奢望,但不能不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再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憑借水里產出,彌補糧食不足,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安山湖這么大,你們說,能提供多少魚獲?”
說起這個,李青山最有發言權。
“當年安山湖沒被郭云彪占去時,岸邊漁民只需駕一小舟,到水里走上一圈,弄個百十來斤魚獲輕而易舉。”
眾人聽了,不禁心馳搖曳。
假如沒有郭云彪之亂,這片水泊將能養活多少人啊!
可惜,他們的想法還是不夠大膽。
左夢庚嘆息道:“如今安山湖沒有水源,日漸干涸,遲早會消失不見。不過馮本愚提供了一條思路,咱們可以給安山湖打造一條河渠灌水,則安山湖必能一直保持水草豐盈。”
如今安山湖的面積,是后世東平湖的五倍有余。
就是因為沒有了水源,加上圍湖造田和干旱,才導致湖水萎縮的。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將大汶河水注入其中,還有南水北調工程的補充,才讓東平湖重現生機。
左夢庚的做法,也不過是效仿罷了。
將安山湖與金堤河、會通河、大清河貫通,則安山湖可以一直保持水位,那么作用肯定大于后世。
他還有其他的想法。
“光靠打漁、捕撈,收獲能有多少?再者,人人都去水里濫捕,遲早有一天會讓水泊里的魚獲滅絕。最好的辦法,還是要人工養殖。這么大的水泊,只要分段養殖,則收獲便可以源源不斷。”
水產養殖,在這個時代并不新鮮。
事實上中國水產養殖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
在明代水產養殖不但很普遍,甚至還有專門的書籍介紹。
聽他提到養殖,眾人大為驚奇,隨即紛紛稱是。
養殖和種地是一樣的道理,產出可以源源不斷,也會成為沿岸百姓的一條財源。
李青山卻不見喜色。
“往年俺們也想過自己養些魚獲,可是官府不讓。安山鎮西邊的這片水泊,全都是有主的。”
天下雖大,貧者卻無立錐之地。
這就是明末的真實寫照。
山河湖海,全都被當權者侵占了。
平時百姓們進水打漁,地主和官府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要是依靠水泊養殖,那是癡心妄想。
然而在李青山看來行不通的事情,在左夢庚這里,卻什么都算不上。
“如今這片水泊我說了算,我說可以養殖,那便可以養殖。”
柳一元一驚,忙提醒道:“凡有地契者,必是豪貴之輩。如果咱們貿然亂來,只怕麻煩不斷。”
左夢庚霸氣四溢,指著眼下的土地,道:“經此白蓮教一亂,還有多少地主尚存?就算還有活著的,能保留地契的又有多少?就算有地契的,比我的火槍還好用嗎?”
眾人愕然,怎么覺著他比土匪還土匪呢?
可再一想,左夢庚的說法,還真的沒錯。
這一次白蓮教動亂,對山東各地造成的最大影響,就是許多中小地主被消滅了。
大地主一般都住在大城里,以白蓮教的實力無法破城,也就威脅不到大地主的生存。但中小地主基本上都生活在鄉村地區,白蓮教一來,殺富劫貧,中小地主可謂是損失慘重。
安山湖一帶的情況就是,附近并沒有什么大城,因此多為中小地主。
在這一次的白蓮教動亂后,許多土地都變成了無主之地。
即使有那么一些還活著的,左夢庚也不會跟他們客氣。
這么大的安山湖,不搞一個水產公司,真的是太浪費了。
此時眾人已經來到了山頂,居高臨下,俯瞰著水流潺潺的大清河,還有極遠處碧波浩蕩的安山湖,左夢庚說出了自己的構想。
“以安山湖為水產養殖基地,所產魚蝦鱉鰲、蓮藕茭白等鮮貨,通過各條水路,一日之內便可運抵濟南、臨清、兗州府等地。這些大城人口眾多,需求旺盛。只要經營的好了,日進斗金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