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丹暗地里和大秦勾勾搭搭,但是和五國合縱也不是假的。
他是想看哪邊獲勝有便宜可占,就往哪邊倒。
若秦人真的落敗,太子丹就會率軍撲上來撕咬大秦,但要是聯軍不利,太子丹就準備暗中倒秦,諸如扯后腿,率先撤軍,以擺明態度等等。
所以他一看幽谷關之戰,聯軍要拉垮,立即和韓人搶先撤走,沒有半點和秦軍死磕的意思。
事情到這里仍未結束。
五國各自歸去之后,亦是連續生變。
首先是五國事后知道是齊人背刺攻魏,導致聯軍兵敗,皆大怒。隨后由太子丹倡議,又匯聚五國之力,合縱攻齊。
此事在固有歷史上也有發生。
五國攻秦不順,回來找原因就是因為齊人沒參與,在這方世界還要加上背刺大魏,加速了聯軍的潰敗。
于是五國將損失發泄在了齊人身上。
當然這其中也有趙淮中暗自操作的痕跡,他當初推送出去的幾封信里,有一封就是送給太子丹。
燕國一直被趙和齊夾在中間,調轉槍口對付齊人,對燕有大利。
正好齊人攻魏,導致合縱失敗,給太子丹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趙淮中在信里便是隱晦的提醒太子丹,可趁機攻齊。
適時魏人被齊攻擊還未結束,太子丹的提議送過來,魏午狂喜響應。其余幾國也因合縱失利,紛紛附和,于是聯手伐齊。
齊人被迫從魏國退兵,以應付五國來襲。
趙淮中連番操作,對大秦的利好在于,魏人想騰出手來報復被齊人襲擊之仇,就要先安撫大秦。
免得秦人和齊合作,魏國腹背受敵,就要垮了。
于是在攻齊之前,魏王被迫獻城與秦議和,提出割讓朝歌,汲地等四城,以平秦之怒火,與秦人休戰。
至此時,趙淮中才傳令蒙驁,停止攻魏。
整個六月到七月中,旬月時間里,七國形式混亂,彼此攻伐。
到了后來,秦國反而抽身出來,成了第三方,坐觀各國廝殺。
所謂合縱連橫,翻手為云覆手雨,大抵如是。
此時秦人在得到魏人所獻城池后,國境前端愈發深入魏境,雖然停戰,卻始終對魏保持著極大的威懾力,與齊遙相呼應,令魏人時刻懸心提膽。
據說在七月初的時候,魏王宮中曾傳出悲愴之聲,似乎是魏王在哭泣。
魏午此時已是心中大悔。
悔當初不該合縱攻秦,導致魏一退再退,損失慘重。
到七月中旬,咸陽酷暑。
秦宮之中,少府和治栗內史兩個大秦財政官,聯袂來找趙淮中。
兩個老頭表情如出一轍,都是愁眉苦臉,五官幾乎皺到了一起。
對趙淮中執禮后,治栗內史首先道:
“大王,萬萬不能再打仗了,我二人手中現已沒有半點結余,是真真的空了。”
少府點頭如同母雞戳米,附和道:“再打下去,我大秦眾臣下半年就要去街上行乞度日。
大王宮中也要節衣縮食,吃一頓飽飯都難。”
“這么慘嗎?”趙淮中失笑道。
兩位老臣哭窮之后又改變方式,正色道:“大王在連年興修水利的情況下,仍持續與他國開戰,國庫用度如流水般消耗,實乃窮兵奢武,不顧國本之舉,這是國之將亂的征兆。
若民不能吃飽,必生大禍。”
這兩位老臣都是大秦宗室,算起親疏關系,還是趙淮中的叔爺輩分,所以頗有些倚老賣老,什么話都敢說。
二人軟硬兼施,滿以為會讓趙淮中改變主意。
想不到在兩人說完后,趙淮中淡定道:“五國合縱新敗,此時互相攻伐,乃是難逢的良機,有些仗一定要打。
就算是暫停水利修繕,節衣縮食,我陪少府和內史一起去街上行乞,也要打。”
兩位老臣心態瞬間炸裂,互視一眼,暗暗叫苦。
這位大王油鹽不進,跟他老爹莊襄王完全不是一個套路可怎么整?
趙淮中掃視兩人,緩了緩口氣:“不過內史和少府其實不用擔心,仗要接著打,但不用我們大秦自己拿錢出來。”
兩位老臣一愣,異口同聲:“大王此乃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