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玉和風紀立時起身,整理衣裝,對于即將見到那位大秦雄主,莫名的生出幾分緊張的情緒。
半個時辰后,風紀和風玉跟隨虞媯,在內侍的引領下,進入咸陽宮。
幾人靠近咸陽宮正殿時,便聽殿內傳出說話的聲音:
“大王,韓廷尉和李斯兩人,聯袂建議在我大秦增設選拔制,從天下各地選拔有才能之人,以考核的形式,取其中優秀者入我大秦為官。
大王以為如何?”呂不韋的聲音。
趙淮中正在和眾臣商議,改革秦人為官的制度,制定統一規范。
固有歷史上,華夏的科舉制,是從隋唐開始的。
之前則一直是推舉和世襲制,缺乏統一標準。
韓非,李斯的提議,其實是趙淮中在背后授意。
再加上呂不韋,君臣四人,聯手合作,準備對大秦固有體制進行改革。
要知道,科舉制的實施,會觸犯到固有的權貴階層,并非易事。
尤其是享受世襲制帶來的好處的秦人宗室,群起反對。
科舉選拔,意味著為官體系的徹底變動,對固有利益被侵犯的人來說,相當于在搶他們的飯碗,撼動他們的根基,所以阻力非常大。
即便趙淮中身為國主,仍要和呂不韋,韓非,李斯相互配合,一步步推進實施這種改革。
而不是想象中的國君只要開口,事情就能立即落實。
這段時間,相關制度的改革,已經探討了數日。
宗室權貴集體反對,非常激烈,這次連莊襄王都不支持自家兒子。
呂不韋和韓非等趙淮中系的干將,硬著頭皮,頂住壓力和群臣日日在朝會上激烈爭辯。
科舉制的推出,有利于選拔人才,招攬五國之人入秦,推動秦之發展。
科舉制也是未來的趨勢。
從根本上來說,有利于平衡社會各階層的矛盾。
但若是推動不當,誘發固有階層的反撲,則是禍非福,所以才需要小心翼翼。
大秦內部,韓非得趙淮中授意,最初提出建議時是想兩年一次科考,已經是考慮到當下的社會形式,沒有直接一步到位,提議一年一次科考。
但宗室階層全面炸裂,極力反對。
雙方博弈下,當前的決定是四年一次科考,降低選拔量。
趙淮中很不滿意事情的推動進度,但他也難免要受到社會既定結構的限制,遂點頭應允,讓呂不韋先按照四年一次的科考制來進行落實,先看看效果。
眾人正在商討,虞媯帶著風玉,風紀等補天教的幾個高層,進入咸陽殿。
呂不韋等群臣見到前來投效的人多了,皆習以為常,上下審視補天教的人。
風玉,風紀互視一眼,雙雙行大禮,覲見趙淮中。
其后自有一番套路。
趙淮中對補天教眾人頗多勉勵,讓他們安心留在大秦。
然后便是喜聞樂見的送禮環節。
風玉親自上前,呈上一個木匣,讓內侍拿給趙淮中。
風玉躬身道:“請大王先看匣中之物。”
趙淮中打開了匣子。
里邊放著數件補天教進獻的東西,趙淮中拿起擺在最上邊的一件,是一部古卷。
當他看見古卷內容,不動聲色的問風玉:
“此卷中描述之物,你補天教可曾驗證過?”
風玉恭敬道:“已驗證過,否則豈感拿出來獻給大王。
此物為殷商所留,和殷商秘宮也有關系,確認其真實存在,乃是一個特殊的洞天小世界。
我補天教便以此進獻大秦,愿大秦國力日盛,大王能早日成就千秋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