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燃氣渦輪帶動壓氣機加壓吹氣,提升燃燒室的壓力,低速渦輪帶動最前端的風扇向后吹風,額外的推動力。
這些所有的東西里面,除了那個吹風的風扇,其他的都在內涵道里面,外涵道就是單純的一個通風通道。
只有大風扇吹的風,是通過外涵道向后吹的,這部分風的的力量,可以算是額外的推力。
所以外涵道越大,涵道比越大,整體的能耗比就越高,同樣的力量情況下,發動機就越省油,但是最大速度也越慢。
反之,外涵道越小,涵道比就越小,能耗比也就越低,發動機就越費油,但是極限速度也就越高。
所以追求高速的戰斗機,基本都是小涵道比發動機,追求經濟和推力的大型民航客機、大型運輸機,基本都是大涵道比發動機,
如果涵道比無限大,也就是直接取消了外面的管子,用盡可能大的風扇盡可能吹風,那就變成了“渦輪螺旋槳發動機”。
如果涵道比無限小,也就是直接不用風扇吹風了,單純的噴氣,那就變成了“渦輪噴氣發動機”。
但是傳統的渦輪發動機,無論涵道比的大或者小,它生產出來之后都是固定的。
這些發動機的最佳油耗狀態,也只能是在一個特定的功率下,也只能推動飛機飛一個相對固定的速度。
飛其他的速度都要多耗油,而且得不到最優化的性能。
民航客機還好,基本上天之后就是平穩的飛,持續飛在高亞音速的狀態下“定速巡航”。
這就像開車跑高速,狀態非常的穩定而且固定,技術人員只要努力的優化這個狀態下的油耗就行了。
實際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現在亞音速性能最好的飛機,都是大型民航客機
但是戰斗機作戰的時候,速度肯定會在很大的范圍內持續變化的,而且要做各種機動動作,根本不可能定速巡航。
這狀態,就跟開車進市區,還要過農貿市場,鉆老城區的小胡同一樣,最佳油耗什么的根本別想了。
特別是現在,最新一代的戰斗機,不僅要亞音速超機動,還要“超音速巡航”,也就是巡航速度都有倆了,這就要了老命了。
這就像上世紀七十年代,早期三代機的設計需求,既要有足夠的低速機動能力,又要追趕二代機的高速性能
于是當時的技術人員整出了“可變角度機翼”,這種機械設計和制造工藝上的炫技產物
現在,新世紀的新的需求,在更新一代的裝備上,再次重現了當年的故事。
這一次,技術人員整出了“變循環發動機”的概念。
歸根結底都是要“變”,這次改變的不是機翼后掠角了,而是發動機的涵道比。
飛低速的時候,擴大涵道比,巡航更省油,超音速的時候,縮小涵道比。
很顯然,這種壓榨極限性能的技術,和當年的可變翼也有同樣的難點,那就是制造工藝和控制程序。
自己既然系統給了成熟的“技術”,那么就說明這里面有了解決方案,這絕對是最頂尖的高新技術。
問題是,這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技術,和之前的紅旗35一樣,對于許星辰的艦隊而言,實際意義并不大。
許星辰帶著復雜的心情,點開了這個結果的詳細說明,然后就直接傻眼了。
“變循環發動機技術,可直接用于現有渦扇發動機改裝,附帶渦扇15矢量變循環版圖紙、渦扇19矢量變循環版圖紙”
htts:book191905711320145ht
天才地址。小說網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