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戰利品解析功能的存在,導致許星辰的“湊合”心理格外嚴重。
這在云海艦隊的裝備體系中,這種原因導致的情況無處不在的,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戰斗機。
其他的很多裝備,還經常有不是“剛需”,不是“常用裝備”,有“其他方式實現作戰目標”,等等諸如此類的理由。
但是飛機飛機中的戰斗機,戰斗機中的艦載戰斗機,那絕對是剛需中的剛需,主力中的主力,且具有很高的不可替代性。
就這背景下,許星辰的主力戰斗機,仍然是強5改了又改,剁手還改版
甚至是皮皮蝦帶來了殲15之后,也只是讓皮皮蝦和891工程師上海,只有她們兩個用上了大型艦載機。
而兩個707的前輩,以及其他的改造航母,現在使用的戰斗機,仍然都是強5改了又改版。
主要原因看上去似乎是這樣的“殲15太大太重了,傳統改造航母三萬噸左右的體型,操作不過來”。
但問題是,怎么就沒有考慮研發一種新的中型機,來取代強5這個老前輩呢
甚至連很好的改造模板都有了,例如15教練機,例如殲10和梟龍
但到了許星辰這里,就是一句話“強五改改又不是不能用,折騰啥啊”
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在許星辰的潛意識里面,就是在等“鶻鷹”的出現。
“鶻鷹”戰斗機,是國內第二種隱身戰斗機,順便給賽里斯蹭了個獨立研發兩種四代機五代機的名頭。
與直接中標獲得官方認可之后,直接拿到“殲”字頭的戶口才出生的殲20不同,鶻鷹是研發單位自行設計的產品。
鶻鷹的研發初衷,應該是在維持單位的設計研發能力,同時看看能不能沖一下外貿的圈子,賺點外匯什么的。
所以鶻鷹沒有“殲”字頭的自用戰斗機編號,使用的是外貿體系注冊的fc開頭的出口型戰斗機型號。
梟龍的型號是fc1,殲10的出口型號是fc20,而鶻鷹自己就是fc31。
類似的情況還有自用的防空導彈是“紅旗”,出口的只能叫“dk”,自用的反艦導彈叫“鷹擊”,出口的都是“”。
如果后續國內自己也采購了,就會給鶻鷹上一個內部的殲字頭型號,可能是殲21、殲25、殲31、殲35,這都有可能
fc31“鶻鷹”本身的狀態,屬于是“雙發中型戰斗機”,比雙發重型戰斗機殲20小了一圈。
它采用了類似f22、f35的常規布局,理論可以適合大部分作戰環境,理論上比機身修長的殲20更適合上艦。
所以一直有鶻鷹改改上艦了的傳言。
作為傳統布局的中型機,在沒有強大發動機硬推的情況下,鶻鷹的性能雖然已經很不錯了,但是也絕對算不上特別優秀。
按照宣傳展板上的數據,鶻鷹的長度173米,翼展115米,空重最大起飛重量28噸。
最大速度18倍音速,實用升限16000米,機內載油量72噸,最大航程2800公里,機內油作戰半徑1200公里。
沒有側彈艙,只有一個主彈倉,內部最多可帶6枚專門設計的中距彈,另外還有6個外掛點。
單純看這些參數,在四代機五代機中,整體是比f35都要好一些的。
尤其是機內載油量大,超過fa18ef超級大黃蜂的67噸,f15c的611噸,所以航程也超過兩者。
只是由于發動機仍然不給力,所以鶻鷹到目前為止的版本,暫時都沒有超音速巡航能力。
雖然f35由于種種問題,超音速巡航能力也是聊勝于無,但畢竟是有的。
同時,f35是單發戰斗機,而且還有垂直起降版本,或者說垂直起降版本,才是f35的最初計劃。
現在的f35三個型號,只是國會老爺強按頭,讓阿美莉卡各軍種妥協的結果。
單獨研發的雙發戰斗機fc31,比這種多方妥協的產物f35略好一些,或者說互有勝負的級別,當然算是不上多高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