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海上貿易這一塊,莊凡與幾個皇帝,翻閱著一張極為詳細的宋朝時期的世界地圖。
也是一張航海地圖。
“東南亞這一塊,朕的宋朝大船,如今也在與他們進行貿易往來,每年都可收獲巨大的財富。”
趙構眼睛有光,頗為自豪說道。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南宋時期,雖然偏于一偶,可經濟實力方面,還是全球領先,無人匹敵。
莊凡好奇道,“關于宋朝的貿易,你給劉哥他們說一說,讓他們漲點經驗,見識。”
趙構點頭,說道,“目前宋朝的各個港口,還有極為發達的海上貿易,通過海上貿易,絲綢、瓷器、茶葉暢銷世界,使得宋朝極為富有。”
“與宋朝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等。通商的國家遍布東南亞和中亞”
“商賈從各個港口裝上瓷器絲綢茶葉等等貨物,運到東南亞乃至歐洲換回象牙、珊瑚、瑪瑙、珍珠、琉璃以及各種香料,從中賺取巨額的利潤。”
“朕還對大臣說過,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貫計,豈不勝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幾可以寬民力。”
……
話里話外,趙構都將自豪感溢于言表,這是其他幾個皇帝不曾有的功績。
事實上,劉邦,楊廣幾個皇帝也是十分羨慕。
尤其是劉邦,打了一輩子仗,還沒有搞過什么水軍呢!
甚至連大船都沒見過。
關于宋朝的海上貿易問題,莊凡也在網絡上了解過不少。
除了海上貿易外,宋朝在陸路邊境設立榷場進行貿易,以藥材、茶葉、犀角、象牙交換北珠、人參、毛皮、馬匹等等。與海上貿易相比,陸地貿易的規模和利潤則要小得多。
海上貿易的發達必然帶動造船業的高速發展,事實也正是如此,宋朝造船技術讓世人稱羨,不僅僅是官方的戰船、座船非常龐大,出海的民船也非常大,比如在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看到宋朝的外貿商船,整只船能夠達到,長24米寬度9米,船體重達200噸。
徐兢《高麗圖經》記載,宋徽宗時期出使高麗的大船,達到1100噸,據徐兢記載,“神舟”和“客舟”能夠使用指南針,夜間導航,應用季風等技術,甚至繪制了詳細的航海圖。
這種能載上千人的大船,無論從體積上、還是技術上,在當時世界上都絕對的領先。
要知道400年后哥倫布橫穿大西洋,發現新大陸的旗艦“圣瑪利亞號”重量才130噸。
噸位只是宋朝大船的零頭。
“小趙,這么說來,你宋朝的大船,擁有出遠洋的能力了?”劉邦意味深長問道。
“應該,可以吧!”趙構底氣不足回道。
莊凡說道,“可以出遠洋,但是風險很大,海洋上的情況,遠比陸地復雜得多。”
趙構認同,說道,“受限于動力的問題,只依靠船帆作為動力,想要達到先生所說的南美洲,只怕希望極為渺茫。”
關于船只的問題。
莊凡真沒有太好的辦法。
他總不能直接去買一艘大船,送給趙構吧?
不說莊凡有沒有那個財力,先進的現代大船,古代人會開嗎?會保養嗎?會維修嗎?
方方面面都是大問題,而且現代的船只,都是“吃油老虎”,在古代,上哪找加油站?
莊凡說道,“無法一步登天,卻也可以試一試!”
趙構虛心問道,“先生,怎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