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制作一個地動儀嗎?
那種器材,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吧?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
據《后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濫,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
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于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
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
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但由于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沒有留下實物與圖樣只留下一些簡略的文字記載。
據說地動儀有八個方位,他們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關于地動儀復原的消息,莊凡在網上,看過不下數千條,然而都是有始無終。
唯一有說服力的,可能也就是宋力斌復原的地動儀,按照他的設計,是一個方向上,都柱兩側的一對驗震棒向內靠在一根繩子首尾相接結成的繩環上。
通過實驗,這樣一對驗震棒向一側的傾倒點和向另一側的傾倒點,將這對驗震棒設置在兩側傾倒點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平衡點的位置。
當地震發生時,即使產生微弱的向遠離地震源的地面移動,這樣慣性使這對驗震棒即使不一下倒向地震源方向,也會向地震源方向移動一些距離,離開平衡點。
當反向地面移動的周期到來時,不能使這對驗震棒回到平衡點,還在傾向地震源一側。
當遠離地震源的地面移動再次到來時,這樣慣性使這對已經離開平衡點傾向地震源方向的驗震棒,繼續傾倒指出地震發生方向。
所以這款復原的地動儀結構在很微弱地震信號的情況下也能檢測出地震方向。
莊凡讓語蓉從屋里拿出幾本科學雜志,問道,“前輩,當年你制作的地動儀,與它們是不是差不多?”
張衡翻閱了十幾張圖片,眉頭越皺越深,最后搖頭說道,“外形不像,結構也差得多,而且缺少一個最重要的平衡度量物件,少了那個物件,就不是地動儀了。”
莊凡心頭一動,立刻問道,“前輩,短時間內,能否制作出一個地動儀?”
哪怕是簡易設備也行啊!
張衡說道,“如果在我生前,需要集聚上百號人馬,耗盡許多的人力物力,不過現在有一個人,可以頂得上上百工匠,可以短時間內完成。”
莊凡說道,“是禽滑厘前輩?”
張衡點頭,說道,“有墨家鉅子幫忙,問題不大。”
莊凡說道,“前輩,你現在列出所需要的材料,我立刻派人購買。”
也不需要莊凡親自去買,打個電話給許成,自會送上門。
地動儀的設計圖。
在兩個小時后面世,靠著這份精美絕倫的圖紙,莊凡不得不感慨,與后代的復原,確實有不小差距,而且小的結構部件,整整有上千個,精密而又嚴謹,難怪后來的人,很難對其進行百分百的復原,根據上邊的清單,莊凡也馬上聯系了拍賣會老板許成。
“莊先生,三更半夜的,人家許多工廠也不開門啊?”許成為難說道。
“用錢砸,無論花多少錢,總之是不惜一切代價,務必明天天亮,將所有東西送過來。”莊凡說道。
“明白!”許成無奈說道。
“許老板,你放心,完成這宗事,少不了你的好處。”莊凡笑著說道。
“沒問題,我立刻去辦。”聽到有利可圖,許成立馬來干勁了。
本書首發來自
,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