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秀道:“我的確有這個想法。”
王林道:“這里不好,我們雖然開的是小作坊,但也要像個小工廠的模樣,就到華亭路附近租一套民房來當作坊吧!那邊已經商業化了,很多私房都拿出來出租呢!”
兩人商議已定,一起出來找房子。
李文秀坐在車后座上。
兩人出行時,她已經習慣坐在王林的自行車后座上了,聞著他身上淡淡的煙草味,感覺是那樣的踏實和安全。
王林把后座改造了一下,做了一個布墊子,坐起來不咯屁股。
天氣炎熱,烈日灼人,王林蹬著車,后背很快就洇濕了一大片。
兩人來到華亭路,在附近尋訪出租的民房。
路邊的電線桿子上,雜亂無章的貼著許多廣告,有游醫治病的,還有老軍醫濟世的,有修電器的,也有租房的,而且大都是手寫體的廣告。
王林找到幾家租房的廣告,一家家的找過去看。
他們最終敲定了一家兩層樓的民房,這家人到外地工作了,把房子整體拿出來出租,每個月租金只要十塊錢。
王林看了看,覺得面積正好,一樓用來當作坊,二樓可以用作工人的住所。至于做飯菜,這年代,家里有單獨廚房的人家很少,大多數人家,只要能支個鍋的地方,都可以用來做飯菜,就在屋檐下,或者后門邊都行。
談妥之后,王林付了半年租金,簽訂了租房合同。
有了場地,接下來就是招人、買機器。
王林對機器熟悉,但他想帶著李文秀一起,讓她熟悉各個機械的購買、維修地址,以后她就可以獨擋一面了。
對待機器,王林是寧可花錢買貴的,也絕不貪便宜買質量差的。因為后期修車的時間和費用,煩都能煩死人!
繃縫機、平車,四線機,這是最基本的三種車型,也是最重要的服裝生產機器。
有了這三種車,簡陋一點的作坊就可以開起來了。
打版、制樣,全靠手工,反正樣式也不多,李文秀一個人就能搞定。
面料和布料,這些王林和李文秀都懂,而申城的輕紡工業又十分發達,大多數面料都能在本市找到,甚至不用去其它廠,在申紡廠就能進到貨。
至于整燙設備和埋夾機等其它設備,可以視以后需求再行添加。
機器買回來,就缺工人了。
王林的意思,還是先在城里招工,如果能招到熟練工人那自然最好,實在招不到合適的,再去鄉下找人來也不遲。
70年代末、80年代初,幾百萬知青返城,很多人都沒有分配到工作,造成了大量的待業青年,其中一部分人成了個體戶,更多的人無業。
因此,在城市里招工,也沒有想象中難,王林他們的招工啟事剛貼出去,咨詢電話就打過來了。
王林和李文秀約談面試了一批求職者,從中挑選了幾個有過縫紉經驗的年輕女子。
城里的女工,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她們在城里有家,可以回家休息。
她們的要求就是工資要高一些。
最終,王林以70元每個月的工資,請到了六個女工,她們都有家,可以回家睡覺,不用占用作坊的二樓,另外,她們可以回家吃飯,但需要每天補貼她們五毛錢的食堂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