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哈哈一笑,帶著她下樓來。
申城的大排檔由來已久,市民會享受生活。百年以前,夜宵是和戲院、舞廳聯系在一起的。看完戲、跳完舞出來,已近深夜,肚皮未免有點憋,硬要就這樣回去困覺,總歸覺得缺點什么,吃一碗點心下去,五臟六腑都舒服了。
早在清末,廣東人開的館子里就有宵夜賣了。
夜宵、消夜、夜排檔的消費習慣,也來源于廣東那邊。
四川北路一帶的福德路、武昌路、塘沽路、天潼路、吳淞路等是廣東人集聚的地方,俗稱為“廣東街”,因而廣東美食被大量引入這一帶。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申城有二十多萬廣東人,他們大部分居住在虹口這一帶,這里的街區開設了許多廣式的酒館、茶樓、商店和戲院。
20世紀80年代末,申城流行下海、做生意、跑買賣,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結束了一天工作的市民,肚子餓了當然是要找地方犒勞一下自己。于是,國營餐廳和工廠食堂的大師傅們瞅準了時機,下班后帶著老婆孩子就支起了夜排檔。
幾張桌子,幾打摞起來的塑料凳子,一張菜臺,一個煤氣灶,一口鍋,老公炒菜,老婆記賬,孩子擺筷——第一批夜排檔,大多是這么來的。
保羅酒家、鷺鷺酒家、蘭心餐廳等幾家后世知名的本幫菜館,當年都是從排檔起家。
王林開著車,來到乍浦路美食街,在街口停好車,帶她往里面走。
其它街巷,早就冷冷清清的了,但在這邊,卻是燈火通明,到處冒著油煙味、燒烤味、海鮮味。
“王林,真有夜宵吃呢!”沈雪咯咯笑道,“完了,我今天晚上肯定要長肉了。”
“怕什么?回去跳一支舞,能量就消耗了。”
“嗯!那就吃吧!”
“王副廠長!”一聲熟悉的喊聲傳來。
“胡主任?”王林一看,居然是廠里的食堂主任胡漢林,“你在這邊擺夜市攤啊?”
胡漢林呵呵一笑:“反正下了班也沒事做,就在這邊擺了個小攤。你們這是?”
“來吃宵夜的啊。”王林道,“就在你這吃了,有什么好吃的啊?”
胡漢林拿了一個食譜過來,說道:“有炒粉,有柴爿餛飩,青菜肉絲炒面,醬爆花蛤、辣炒螺螄,羊肉串、涮羊肉都有,各種燒烤也有。”
王林問沈雪:“你想吃點什么?”
沈雪道:“我吃個餛飩吧。”
王林點了份醬爆花蛤、辣炒螺螄、烤蝦,又點了些燒烤,因為要開車,就沒點酒,只點了一瓶健力寶,又點了一瓶汽水給沈雪喝。
“胡主任,你這攤子生意好伐?”
“還行,一晚上,能賺個幾十塊錢吧!”胡漢林笑道,“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王林心想,難怪胡漢林在廠里十分的低調,從來不見他奉承哪個領導,原來人家搞了副業,并不全靠國企那份鐵飯碗吃飯。
現在人都這樣,哪怕在外面賺到了錢,也不會輕易辭掉廠里的職務。
鐵飯碗這三個字,深深的烙印在每個人的靈魂里。
世道是多變的,改革開放也只有十年而已,像這種夜宵攤興起來,更是近兩年的事情,誰也不知道,這攤位能擺多久,這夜宵生意能興旺多久?
而且胡漢林五十開外的年紀了,再干個幾年就可以退休,有一份退休工資領,還有各種分房、醫療的福利,哪怕他在外面賺幾百塊錢一天,也不可能辭掉申紡廠食堂的職務。
像李文秀也是如此,哪怕王林坐擁幾百萬資產,她也舍不得整理車間的工作。
胡漢林攤子擺得蠻大的,他老婆、兒子、兒媳,都在這邊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