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紡織,橡膠,鋼鐵,甚至啤酒灌裝都在這幾年引進了大量的技術,當時在國內,即使很小的工廠也在到處找合作。
江南機械廠身為國內機械工業的領頭羊,自然也不能例外,他們花費巨資,從國外引領了大量的技術和舊設備,對國外淘汰的舊生產線進行拆解研究,又從中得到了大量的技術。
在汽車產業正式崛起之前,紡織業一直都是申城的核心產業,也是龍頭產業。
江南機械廠承擔了大量紡織設備的生產、制造、研發任務。
無紡布也屬于紡織生產的一種產品,只是國內起步晚,產能低。
八十年代,我國的口罩,還沒有無紡布口罩,使用的都是那種白色的棉紗口罩,包裝名稱叫衛生口罩或者衛生口鼻罩,包括醫用和民用都是一樣的。區別在于口罩的厚度,也就是棉紗的層數。
民用的一般有4層、6層、8層、12層棉紗口罩,其中只有12層棉紗口罩可阻止病原體的傳播。
醫用的有12層、16層、18層和20層的棉紗口罩,厚厚的一個,跟戴了個防毒面罩似的。
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發現,我國的無紡布生產水平有多么的低下。
全球無紡布消費量在1983年時為80萬噸,而到1985年時增長到110萬噸,1988年為140萬噸。
我國的產能,大概占到全球的百分之一左右,我國的人口數量,卻占到了全球的五分之一左右,人均無紡布使用量可想而知。
與此同時,全球無紡布消費,以每年10%的速率遞增。
在1989年,國內還鮮有有識之士,意識到無紡布的巨大潛力所在。
當此時也,王林同志率先進入這個行業,敢為人先,率先完成國內無紡布生產的大布局!
早在去年,王林成立衛生巾工廠之時,他就有心建立無紡布生產基地,但彼時他資金有限,有心無力。
今年一開春,他就認識了江南機械廠的崔振華廠長,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全,于是順利的催生了無紡布工廠的建立。
王林和崔振華又聊到了其它機械的生產,比如說衛生巾生產線、紙尿片生產線。
“崔廠長,現在國外有一種新型號的衛生巾生產線,售價高達2000萬一臺,更高級的一款,更是天價,要一億元一臺!這種生產線的產能和衛生滅菌程度,完勝現有的生產設備,我們哪怕只要一臺這樣的大型生產線,就能組建一個頗具規模的衛生巾工廠。”
“這個我知道,”崔振華笑道,“我經常到國外機械廠進行參觀和訪問,師夷長技嘛!不得不承認,國外在工業機械生產方面的技術,領先我們太多了。”
王林道:“咱們市里,有沒有這個可能,復制出這樣的生產線來?”
所有人聽了,再次震驚,都看向崔振華。
崔振華沉吟道:“有難度。主要是我們沒有類似的生產線可以參考。不是我吹牛,只要我們有一臺這樣的生產線進行拆解,我們肯定能復制出來。個別零件可以依賴進口解決。”
王林對此倒是有信心,因為國人最擅長的手段,就是模仿和仿造。
在某些領域,國內的山寨產品,甚至能打敗國外原有的著名品牌!
衛生巾對大多數國人來說,都是個新鮮玩意,更遑論新型衛生巾生產線了。
王林笑道:“如果國內能仿制出來,價格起碼能便宜一半以上。”
崔振華道:“這是肯定的,應該說,遠遠不止一半,可以做到國外價格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