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大約看了看,大致和給自己的信差不多,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
“二郎曾經略河東,以你觀之,如何”李淵神色有些凝重,雖然近年來和次子之間有所隔閡,但他也清楚
,論將略,自己雖然是父親,卻是父不如子,所以平日偏袒,但軍事上非常重視李世民的意見。
李世民略一沉吟,干脆利索的回道“可行。”
“細細說來。”李淵眉頭挑了挑,適才太子言或可一試,而平陽言絕不可行,而次子卻言可行。
李世民這次的回答更為簡略,上一句還兩個字,這次就一個字,“馬。”
李淵神色微動,思索片刻后微微頷首。
后世都覺得漢初缺馬,天子之駕都找不到六匹同色馬,直到漢武帝遠征西域之后才漸漸以騎兵稱雄。
宋朝也缺馬,王安石弄出個保馬法、戶馬法,坑的無數人家破人亡。
明朝也缺馬,河北之患以馬為最,最終劉六劉七都打到北京城附近了。
但唐朝,是個騎兵稱雄草原的王朝,應該是不缺馬的但事實上,唐初非常缺馬,缺的讓上至李淵、李世民,下至軍中將校無不撓頭。
前隋時期就一度缺馬,后來賀婁子干經略關西隴右,散民眾,以畜牧為事,一度擁馬數以萬計,可惜后來隋煬帝先是遷都洛陽,之后南下江都,隴右被漸漸恢復元氣的吐谷渾所占據侵襲。
等到李淵于河東起兵,不惜失氣節向突厥稱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絲帛珍寶從突厥那兒換來了三千匹良馬。
之后李淵攻入關中,建國登基,下令搜羅良馬,也不過只有前隋留下的兩千匹馬,別看唐軍往往騎兵敗敵,但軍中還是以步卒為主,也就李世民麾下有一支殺手锏的騎兵編制。
李世民的軍事天賦是毋庸置疑的,但毫無疑問,那支玄甲軍是他的殺手锏這支軍隊人數并不多,能殺得敵軍聞風喪膽,主要是因為這是一支這個時代少有的重騎兵。
戰馬上下都披著玄色護具,騎兵身穿黑色鎧甲,沖鋒陷陣,所向睥睨這樣的重騎兵,沒有精銳的戰馬是不可能的。
而挑選這么精銳的戰馬,是需要大量戰馬為基礎的而唐朝沒有這樣的基礎,當年為了組建玄甲兵,李世民幾乎找遍了所有的馬場。
這種局勢一直持續到洛陽大戰之后,河北山東也是產馬的,只是馬種不佳,李世民看重了隴右也就是后世的甘肅、青海一代,這是北魏、北齊、前隋的主要產馬地。
今年李淵下令柴超率軍西征討伐來犯的吐谷渾,也有著方面的考慮柴紹得勝回京后,李淵遣派太仆寺在隴右多設馬場,只是一時半會兒看不到什么成效。
倒是已經入京朝見的吐谷渾可汗伏允,進貢良馬五百匹。
父子倆有一點是一致的,想對抗突厥,就不能缺少馬匹。
而天下馬匹,最主要的聚集地就在草原上,在突厥的掌控中,所以,李善的建言恰恰撓到了李淵、李世民的癢處不管多少,能撈多少都是好事。
多一匹馬,日后對抗突厥就能多一份力量。,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