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不是個喜歡做計劃的人。
或者說,他不喜歡做短期計劃,特別是那種環環相扣,前因后果的計劃,因為他在這方面吃過虧。
因為在本身沒有太多資源的情況下,每一步都有可能碰到意外情況,每一次碰到意外情況都會產生影響所以,只需要確定長期目標,然后一步步往前走就好了。
碰到意外,那就解決意外。
將聞喜裴氏西眷房拉下水,這是李善提前安排好的,但他沒想到,如此豐厚的利潤,加上自己宣傳的太過火,將太原王氏、解縣柳氏、河東薛氏也吸引了過來。
這三家的到來是個意外,也讓李善處于劣勢,不過幾乎與此同時,另一個意外也出現了。
裴懷義面無表情的走出驛館,身后的隨從憤然道“這廝好生無禮”
抵達代縣已經三天了,除了第一次在市中見了一面后,裴懷義再也沒見過李善,據說這位代縣令忙的連飯都吃不上。
僅有的那一次會面,李善也是顧左右而言他,沒有提起正事。
走入一處大宅,裴懷義笑著和兩位中年人打了個招呼,一位是解縣柳氏子弟,另一位是河東薛氏子弟,都是族中專門負責打理庶務的管事,相互之間也熟悉的很不過,名列五姓七家的太原王氏子弟并不在。
“懷義兄,還是沒見到人”柳熙有些意外,笑道“據說乃是弘大公舉薦其出任代縣令”
薛軸在一旁搖頭道“聽族兄提過,李懷仁其人,頗有城府,非尋常少年英杰”
“伯褒兄法眼無差。”裴懷義笑了,“此人的確有些城府”
伯褒是天策府記室參軍薛收的字。
刻意相避,必然有因,裴懷義隱隱猜到了李善在想什么隨即他冷冷一笑,裴氏、柳氏、薛氏河東三望族,再加上太原王氏,你李懷仁攔得住嗎
要不是你李懷仁任代縣令,又與李高遷交好,壓根就沒資格參與其中
這是給臉不要啊
裴懷義正準備開口,合力向李善施壓,突然外間下人小跑著進來,躬身道“郎君,代縣令投帖。”
“嗯”裴懷義嗤笑了聲,接過看了眼,“終于肯露面了。”
看裴懷義舉步往外,柳熙瞥了眼薛軸,遲疑低聲道“可需招呼一聲王兄”
薛軸沒吭聲,看了看裴懷義的臉色,微微搖了搖頭。
五姓七家,海內聞名的第一等門閥,但世家門閥之間也是有競爭的如今在朝中,聞喜裴氏占據了絕對優勢,柳氏、薛氏也在東宮、天策府有地位不低的文武人杰,而太原王氏就差得多了。
如今太原王氏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王仁表的父親王裕,尚同安長公主,任隨州都督,另一個是東宮太子第一心腹謀臣太子中允王珪。
不過王裕中庸之才,無甚功勛,而王珪雖然名義上出身太原祁縣王氏旁支,但曾祖王神年、祖父王僧辯百年前投南梁,與太原嫡系的關系非常遠。
五姓七家,五姓七家裴懷義在心里想,聞喜裴氏他日或能改為絳郡裴氏,與清河郡崔氏、隴西郡李氏、太原郡王氏齊名。
這些思緒在裴懷義腦海中盤桓,一直到他進了正廳,看見李善與太原王氏的王津相對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