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高遷望眼欲穿的等到李善下關,話還沒說兩句,就被李善推開,后者自顧自開始查看地上的傷員,先進行大略的查看。
輕傷、踩踏骨折之類的傷員全都第一時間診治,這是沒辦法的事,這類的傷員痊愈的幾率最大,那種腹部中箭,或者被踩踏導致臟器大出血的傷員,李善有可能救回來,但更多的可能是無濟于事。
在這樣的時代,急診救援,第一準則永遠都是盡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隨后出關的馬周看著李善健步如飛,高聲指揮,再看看一旁的李高遷,踱步過去,行禮道“郡公。”
“呃馬馬”
“在下馬周。”馬周輕聲道“雖名揚天下,詩才蓋世,但每逢此刻,懷仁以醫者自居,還請郡公勿怪。”
李高遷擠出一個極為勉強的笑容,“人如其名,人如其名”
馬周在心里嘆了口氣,在他的認知里,李善是個有俠義心的青年,此次李高遷棄軍而逃,使代州、朔州局面崩壞,但此人又和李善合作分利,甚至站在同一立場制衡劉世讓
馬周在心里琢磨李善會怎么處置與李高遷的關系呢
手撐著膝蓋直起腰,李善抬頭看見如血夕陽已經半落,傷員都經過護兵急救送回了關內,傷重者在關內另外選地方安置這些人大部分都無法活下來。
李善也不會將不多的醫療資源用在他們身上誰知道明天,后天,再后天,還會不會有敗兵逃回雁門關。
直到明月懸于高空,李善才找到至今還失魂落魄的李高遷。
“郡公。”
“什么郡公”李高遷頭都不抬,“左武衛大將軍、江夏郡公、雁門守將”
李善默然,一戰葬送萬余唐軍,使得朔州、代州形式急轉直下,就算李高遷曾是李淵舊人,也難逃除爵罷官的下場。
隨即李善勸道“未必如此,他日或能復起。”
有這個可能嗎
的確有。
馬周就是以這個理由勸說李善,任由李高遷、劉世讓掰扯去,自己不要涉身其中,更不要對李高遷落井下石。
什么理由
武德元年,李淵登基后不久公布了一份名單,太原元謀功臣,一共十七人。
秦王李世民居首,如今的尚書左仆射裴寂次之,已死的劉文靜排名第三,后面大都是貞觀年間的名臣,如柴紹、唐儉、劉弘基、長孫順德,而李高遷排名第十六位。
裴寂、劉文靜先后對陣薛舉、劉武周兵敗,遭罷官削爵,但不久后就得以起復同為太原元謀功臣,李高遷理應也有這個資格。
而且李高遷依附太子,是東宮在外不多的領兵大將,李建成不太可能就此放棄。
“五日前,某探聽苑君璋有意南下,派人送信給郡公,同時也送到崞縣劉世讓處。”李善壓下內心復雜的情緒,低聲道“昨日一早,知曉數萬突厥騎兵南下,即刻啟程往崞縣不料劉世讓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