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內力挽狂瀾、殊功屢立,回京大半個月一直未得封賞,突然間列入宗室,冊封郡王,消息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長安。
賜郡王在之前幾年內不算少見,但李善太過年輕,也不像杜伏威、羅藝一般是坐擁重兵的割據勢力首腦,滿城皆哄然。
張文瓘翻身下馬,三步并做兩步竄入門,扯著嗓子高呼道“姑姑,姑姑,表妹快來”
崔家這座宅子不算大,正在教導女兒庶務的張氏眉頭一皺,笑罵道“再過兩年就要成婚了,還如此冒冒,遇事不靜。”
但等張氏在前廳聽侄兒將消息說了一遍后,她手扶著桉桌,瞪大了眼睛,聲音都在微微顫抖,“邯鄲郡王”
一旁的崔小娘子和母親一個模樣,眼珠子瞪的熘熘的圓,亮閃閃的,“祖籍隴西成紀”
張氏也反應過來了,“懷仁真的是宗室子弟”
張文瓘無語了,“適才都說了,附宗正屬籍。”
張氏想了想,問“只為犒功”
“懷仁兄功勛累累,自其出鎮代州,突厥數敗,難越雁門。”張文瓘隨口道“不過圣人視懷仁兄如子侄,附宗正屬籍也不奇怪。”
張氏點點頭,不再去想這些,在心里琢磨了會兒后,臉上浮現出笑意。
對于這個當年看不順眼的未來女婿,如今張氏是越看越順眼,這是個從各個角度來說都堪稱完美的女婿。
論文論武,都是一時之選,家事簡單,不用操勞太多庶務,上頭就一個婆婆還特別對脾氣至于讓崔信惱火不已的那些,什么美妾俏婢,什么流連平康坊,在張氏看來,算不上什么過錯。
呃,其實就崔信本人來說,也不認為那是什么過錯如果算,主要是因為那是女兒未來的夫婿。
張氏覺得唯一的缺憾在于門楣,婚書上父祖輩皆唯有李姓,祖籍隴西成紀,未有名,她私下問過好些次,崔信只提及,非寒門子弟,也勉強算是門當戶對。
再說了,論門楣,天下難道還有高過清河崔氏的嗎
而現在,唯一的缺憾也被補全了。
在這個時代,族籍就是門楣,當今皇室雖非隴西李氏出身,但也是傳承數百年的豪門大族,娶妻嫁女多有時起時微的大族,如獨孤氏、扶風竇氏、弘農楊氏、洛陽長孫氏,最近兩代更有太原王氏、滎陽鄭氏這樣的五姓七家。
從某個角度來說,李淵選擇這個封賞雖然有讓李善頂鍋的意味,但同時也彌補上李善在世人眼中最缺憾的一塊拼圖身世。
張文瓘興沖沖的說“下次再遇,王仁佑那廝再拿此說事,必要給他幾個耳光”
“胡鬧。”張氏訓了句,臉上卻是笑吟吟的。
“姑母,侄兒先走一步,姑父入直中書,說不定就是他擬詔呢。”張文瓘笑嘻嘻的說“適才思誼兄發帖,今夜聚飲為懷仁兄賀。”
“那是”
“思誼兄乃中書令楊公長子,去歲進士科,與懷仁兄是同科,極為交好。”
張氏微微點頭,她也聽說過李善交友廣濟,但沒想到楊恭仁長子與其為友之前東山寺那事兒還歷歷在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