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帝書閣
那邊李世民卻越說越是動情,黯然神傷,以至于落淚也難怪了,張士貴多次受李淵欽點提拔,數戰列為首功,時常賞賜。
柏壁之戰后,李淵遍賞諸將,其中對張士貴的賞賜“有逾常典”。
洛陽虎牢大戰后,李淵點出張士貴“先后戰功,以為眾軍之最”,還特地召其入京,設宴款待,言“欲卿衣錦晝游耳。”
但洛陽大戰之后,張士貴拋卻朝職,入天策府為郎將,地位可以說是一落千丈要知道洛陽大戰,以其戰功,爵封縣公,其實是有點低了點的。
這里面,東宮是出了力的因為當年太子李建成東征,張士貴隨軍,說起來張士貴不算李世民的嫡系,但卻在李唐抵定中原之后,毫不猶豫的投入天策府,這如何不讓李建成大怒
這樣的情分即使沒有李善,李世民也肯定會對李靖施加壓力,作為一個目光長遠,不管戰術還是戰略都卓越的統帥,李世民很清楚,李靖只是謹慎,其實出兵的風險并不大。
原因很簡單,突厥久攻雁門關不下,士氣低迷,糧草不濟。
但如何施加壓力卻是另一回事,李世民和凌敬、杜如晦、房玄齡商議過,這件事不能做的太主動因為在東宮看來,兩邊是打了個平手的,東宮丟了個薛萬徹,天策府丟了個張士貴。
到底該怎么做,李世民早有定計,平陽公主的進逼正是個一個契機,只是他沒想到這位姐姐心疑自己和李善的關系,逼迫到這個地步。
李世民長身而起,輕笑道“天策府內的確名將如云,隨小弟戰河東,固關中,定中原,伐河北,但論與草原胡人交戰,唯一人耳。”
平陽公主也不再去管李善和李世民之間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聯系,只要天策府出人,那必定對李靖出兵是有推動作用,“何人”
一旁的柴紹翻了個白眼,他雖持身中立,但久在李世民麾下,第一時間就猜到了。
“河北名將,薛萬均。”
走出承乾殿,平陽公主還有點悻悻然,她雖然不擅權謀,但也不是傻子,這個人選只怕二弟早就定奪下來了。
薛萬徹、薛萬均分投東宮、天策府,如今薛萬徹被困于顧集鎮,李世民使薛萬徹代馬三寶為左武衛將軍北上東宮那邊還真找不到適合的什么理由反對。
看看左右,平陽公主低聲道“終究懷仁與二弟”
平陽公主早就心疑,但只是直覺,沒發現什么蛛絲馬跡,但柴紹在這方面就強得多了,輕笑道“至少有五成。”
“嗯”
“代地眾人,劉世讓、蘇定方乃是懷仁一脈,其余人等分屬秦王、太子。”柴紹分析道“代州司馬爾朱義琛并無兵權,代州軍主將為蘇定方;薛萬徹、盧承基陸續接任錄事參軍事,但實則代地勢族早就對懷仁俯首帖耳。”
“而秦王一脈,張士貴領兵駐守顧集鎮,李德謀以代縣令執掌霞市,手握大權,代州別駕張公瑾奉命屯田,看似冷落,實則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