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扯淡了,去年你和頡利可汗一起南下,十余萬大軍圍攻一個小小顧集鎮,李懷仁同樣也是力有不逮,最終還不是挑撥離間,最終取得一場大捷嗎
阿史那社爾心里吐槽了幾句,接過對方遞來的信看了幾眼呃,先是臉色一陣白一陣青,然后身子微微發顫,最后氣的將信紙卷起丟在地上,還狠狠一腳踩了上去。
“如此胡言亂語”
“李懷仁”
“必將伱千刀萬剮”
突利可汗臉上也呈現怒色,但心里卻在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家還真沒有胡言亂語呢
這封信是李善讓溫彥博寫下的,第一段話大致是這個意思阿史那社爾其人,以侄殺叔,此為不孝,以臣子弒君主,此為不忠,驅使部落子弟送死,此為不仁,唐皇放其歸于草原,半載后就率兵來襲,此為不義。
你突利可汗也通漢學,如此不孝、不忠、不仁、不義之人,上天豈不懲之
其實草原上什么侄殺叔父太正常了,父殺子,子弒父,兄弟相殘都是家常便飯,臣子反叛殺君主,別說草原上了,中原歷史上不也比比皆是嗎
驅使族人送死這明顯是在指昨日山丘前的那場戰事,但阿史那社爾不持汗旗往前,難道要像頡利可汗一樣逃竄嗎
那只能死更多的族人,你李懷仁八成又要效仿蒼頭河一戰堆壘京觀了。
至于唐皇放阿史那社爾回歸草原,難道不是為了讓突厥繼續內亂嗎
什么不仁不義,什么不忠不孝都是胡扯啊。
但突利可汗看著喘著粗氣的阿史那社爾,心想明明知道李善是在挑撥離間但自己好像還真中計了,因為他覺得人家說的很對啊。
在阿史那族內,阿史那社爾與突利可汗是相對來說比較特殊的,并不是這兩個人都是年輕一代中的翹楚,現在都已經稱汗,而是他們都精通漢學,是族內的異類。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突厥正處于一個轉變期,從奴隸制轉為半奴隸半封建制度,最典型的就是頡利可汗實際定都五原郡,信重漢人謀臣,試圖集中權柄。
而阿史那社爾與突利可汗先后與頡利可汗敵對,但也都走的這條路不仁不義還好說,但不忠不孝,這個帽子戴在頭上,是阿史那社爾非常不希望看到的。
當然了,只是第一段話,還不至于讓阿史那社爾如此狂怒呃,實際上來說,阿史那社爾如此狂怒,或者說做出如此狂怒的姿態,是在向突利可汗表明態度,或者說是在試探突利可汗看了這封信后的態度。
因為信中的第二段話,李善信誓旦旦雖然你突利可汗曾經背盟,但我李懷仁卻是講誠信的,畢竟是義結金蘭,八拜之交啊
更何況你我之間無冤無仇,有什么生死大恨嗎
只不過阿史那社爾此人,賊子野心,所圖甚大,兄長不可不防啊
小弟唯恨社爾其人,此戰只望能取其首級,戰后兩國罷兵,君統兵草原塞上,吾皇居于關內,兩不相犯,其樂融融,豈不美哉
本章完,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