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封德彝”
蕭瑀用確鑿的口吻如此對李世民說,卻詫異的發現,不僅是李世民,其他幾位臉上都沒什么詫異的神色。
李世民嘆了口氣,收拾心緒,細細問來,要知道封倫是不多的投入秦王一脈的前隋臣子,考慮到其在隋朝的官階,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其他的大都依附李淵或者東宮了。
更別說封倫在洛陽虎牢之戰中有在李淵面前力承之功,使得李世民最終一戰擒兩王,之后長期兼任天策府司馬,從吏部尚書升任中書令,在李世民實際執掌尚書省之前,封倫是秦王一脈在朝中最得力的臂助。
如果是天臺山一戰之前,李世民還能理解,但在天臺山一戰之后,東宮有衰微之態,自己入主東宮已然是勢不可擋,封倫卻選擇叛變,這是他難以理解的。
但隨著蕭瑀的講述,李世民臉色愈發陰沉,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對視幾眼,都知道剛才的推測印證了,只是不知道封倫緣何叛變。
“依附齊王”李世民冷笑道“依附三胡”
“難道孤還比不上三胡”
天下多少英雄豪杰能人智士投入秦王麾下,就連被公認為李世民之后的名將李懷仁都來投,而封倫卻暗中選擇齊王,是覺得李元吉比李世民更出色嗎
“殿下錯了。”凌敬平靜的開口道“殿下之才,殿下之軍功,殿下之胸襟,天下何人不知”
房玄齡試探問“凌公的意思是”
“天臺山一戰之后,殿下如日中天,他日必承偉業,開創一代盛世。”凌敬捋須道“很可能是有什么把柄落在了”
長孫無忌連連點頭,“不錯,不錯”
杜如晦陰著臉說“很可能這個把柄與殿下有關所以才會依附齊王。”
冷靜下來的李世民微微頷首,凌敬的分析是最合理的當然合理啊,人家與李善埋頭這件事都研究了多長時間了。
房玄齡有些謹慎,看向蕭瑀,“時文公,齊王認了”
蕭瑀搖了搖頭,解釋道“陛下大怒,親自問詢榮九思、李思行、宇文寶、趙文楷、宇文穎等人,但都不肯招供。”
“后在沮原橋側挖掘到了當日去往京兆的信使尸首,宇文寶無可辯駁,之后宇文穎等人不得不招認,其中李思行、榮九思是知情人。”
“知三胡與封倫暗中來往”
“是。”蕭瑀嘆道“陛下心傷,回宮歇息,稍后再招臣、李懷仁、孫伏伽問詢齊王。”
頓了頓,蕭瑀補充道“陛下已遣派蕭國公張平高、樂壽縣公王君昊領五百騎兵回京,押送封德彝至仁智宮。”
榮九思、李思行都招認了,基本上不會有什么變化了,李世民神色有些蕭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