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官道上,前方就是京城,南來北往的人群和車輛也明顯增加了不少。張啟山經過剛才之事,心里更確信李秋云就是自己要找的人,這兩天的相處下來,他也摸清了李秋云的一點性格,李秋云此人其實并不像外表看來那么冷酷,偶爾和他交談時,他也樂意說上幾句話。
同行其他的人對他的態度也起了些變化,這一路趕來,開始時好幾個人聚集在馬車隊伍后面說笑甚歡,氣氛也顯隨意,張啟山也沒有怪罪他們散漫。這些人群中,有兩個人就是帶著李秋云去軍營的人,所以,他們聽說過李秋云的厲害,其實也并不放在心上,只要不去惹他就行,談不上有多喜歡。不過剛才親眼見到李秋云出手,以一人之力震懾山賊五六十人個人,下手干脆狠辣,顯露的武功更是他們難以見識到的,此時內心對他,出現了些許敬畏,相互交談時,也不像剛開始那么隨意自然了,這是面對比自己厲害百倍的高手時候的正常反應,是一種內心里不自覺對強者的仰視。
張啟山坐在馬車上看了李秋云一眼問道:“李公子,你剛才施展的可是那經書上的武功?”
“不,那是我師傅傳我的武功。”
“啊?那你師傅且不是更厲害。”
李秋云點點頭道:“師傅他老人家,著重的是武學修為的提高,并不注重殺招。”
這話張啟山是能明白的,他懂得治國之道本也是如此,能引經據典,以前人的經驗治理好朝政和國家,這便是前車之鑒,若是能將這些治國之道結合本國實際,再加以升華,走出另一條新的道路,即可以民富國強,又可以開疆拓土,讓外朝敬仰,這才是能加快推動歷史進步的根本正道。
這歷史幾千年朝代的更替變換,得失的原因,便是以古治今,方便執掌朝政的“殺招”,能推出新政使國家強盛壯大,使外邦臣服,加快推動國家各行業發展的步伐,這便是“修為”。但是往往新政的實行并沒有歷史的借鑒,一旦推崇便是困難重重,要想
(本章未完,請翻頁)
順利實行談何容易。
張啟山空有一身抱負,如今也落得個階下囚的結果,眼下還是想辦法保住這江山社稷的穩固,不讓國家有太大的震動才是關鍵。
張啟山被李秋云的答話勾起了無數心思,連聊天也暫時忘記了,只呆呆的看著京城的方向出神。
許久,張啟山才走出自己的世界,嘆口氣道:“那這經書上的武功,可有妙處?”
張啟山希望李秋云能靠這經書快速提升,能更好的助自己一臂之力。
李秋云聽罷笑而不答,這些天來,他一直在研究經書上的武功,也嘗試著練習了一些,卻不敢全信這經書上的內容。李秋云在青松派這兩年,閱覽了門派內收藏的許多武功秘籍,也懂得了許多武學上的道理,而這本經書,好多地方卻與自己所知背道而馳。
比如修煉內功心法,武學典籍上講究“氣存丹田”一說,可這本經書上卻倒行逆施,里面提到錘體之術“以氣養身,氣慣全身,聚氣于表,已固其本,則體可堅亦。”這就讓李秋云產生極大的懷疑,他也不敢莽撞,他知道運功之道若是不合情理,稍有差池便容易走火入魔,失去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