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他還想找一找蘇亮。
太學的餐堂有四座,三大一小,其中三座大餐堂主要供應太學生和旁聽生,太學的學生有五百人左右,但旁聽生卻有近兩千人,他們中午幾乎都在太學用午飯,人數龐大。
而小餐堂主要供應太學教授和國子監官員,另外在太學就讀的童子科進士也可以在小餐堂吃飯,當然,小餐堂的飯菜花色和口味都要更好一點。
但總的說來,太學的伙食還是很不錯,歷史上,宋神宗曾經視察太學,在太學吃了一頓午飯,夸贊太學的包子美味無比,從此太學包子便一舉成名,成了京城的一大名小吃。
范寧來的是小餐堂,它距離書庫比較近,走進小餐堂,范寧一眼便看見了蘇亮,他正坐在餐桌前和幾名同窗有說有笑吃飯。
范寧拿了一碗湯,一份
烤羊排,一條魚,一份燴時蔬和兩個肉饅頭,來到蘇亮身邊坐下,另外三名童子科學生都愣了一下,略有點緊張地看著范寧。
“好像我的形象不太好啊!”
范寧笑道:“大家看見我就顯得緊張,這是什么道理?”
蘇亮撇撇嘴道:“因為你是督學,我們是學生,你是官,我們是民,民畏懼官,你難道不明白這個道理?”
“我這個官也當得毫無意義,掛個名而已,根本無事可做,其實我和你們一樣,也是在太學讀書,只是每個月的補貼比你們多一點而已。”
說到補貼,眾人都有了興趣,一名士子問道:“范兄一個月有多少俸祿補貼?”
范寧認出問話之人正是曹詩,便笑道:“我是正八品的官階,曹衙內算算會有多少?”
曹詩想了想道:“我有一個堂兄,現任從八品知縣,他月俸是十五貫,加上五貫地方官補貼,共計二十貫,范兄是正八品,我估計月俸會稍高一點,但沒有地方官補貼,加上國子監補貼,我估計在十五貫到二十貫之間。”
“差不多吧!不過我是自己在外面租房,早晚兩頓也要自己解決,開銷比較大,遠不如你們過得滋潤。”
“可范兄是京官啊!”
另一名士子嘆道:“我們三年后運氣好才能封候補官,這差距太大了。”
“這要看你們怎么認識這個問題,就像十歲和二十歲感覺差距很大,但同樣兩個人,到七十歲和八十歲時,差距幾乎就沒有了,所以今天我看似比你們早走一步,但十幾年后誰低誰高還很難說,很有可能將來我會是你們下屬。”
范寧說的是實話,官場上的事情都很難說,每個人后臺背景不同,或者機遇不一樣,能力不同,最后誰能升到高位現在還難說。
比如眼前這位曹詩,曹家的嫡孫,曹家在他身上寄托了巨大的希望,又有一個當皇后的姑姑,他不想升官都難。
眾人也知道范寧說得有道理,便低頭吃飯,不再多說了。
范寧吃了幾口饅頭,喝了一口湯,又問蘇亮道:“上一屆童子科進士過關了多少?”
童子科也是三年一考,上一屆也錄取了五十名童子科進士,但上一屆的第一名只列二甲第八名,就沒有直接獲取官職,也和其他童子科進士一樣,進入太學讀書三年。
范寧問的是上批童子科進士有多少人通過為期三年的學習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