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那連綿成片的皚皚白雪,再一次消失在這片中原大地上的時候。新的大規模戰爭,隨之開始悄然拉響。
秦國開始對趙國大規模用兵,投入兵力很快就超過三十五萬人。
趙國只能拼命抵抗。
同時派遣使者,出使附近的魏國,試圖說服現在的魏王魏巭,讓魏國出兵,支援趙國。
而造成這一場戰爭的根源,之前早已經埋下。
其既有之前韓非出使秦國時說出的那番話語,提出的針對趙國之計謀,也有此刻隱藏在趙國境內的韓非,在暗中挑撥離間的影響。
故而,這一次秦國進攻趙國,是在多方面的陰謀詭計下展開形成。
唯有被算計的趙國一方在吃虧。
魏國朝堂之上。
經過趙國使者的求援游說,以及大將軍晉文等人的思考,覺得支援趙國利大于弊。
不能眼睜睜看著秦國吞掉趙國的國土與人口。
然后用一段時間將其消化吸收,進而增強秦國本身的國力,對魏國形成更大的威脅。
一番商議,眾人心中頓時有了一些主意。
侍郎魏集作為姬姓魏氏王室的一員,心中明了,此刻主動出列,向端坐在魏王位置上的新魏王魏巭作揖行禮。
“啟稟王上”
“臣切以為,此番支援趙國之戰,可派遣魏安侯出兵。”
“其原因有二。”
“第一,魏安侯的封地距離趙國與秦國最近,如此,可節省大量的后備糧草,讓省下來的運輸糧草民夫,投入到春耕中,以增強春耕效率。”
“第二,支援趙國之戰爭,我魏國必然要勝利。”
“若是失敗,反而會淪為其它各國的笑柄。而魏安侯麾下的披甲軍,兵強馬壯,戰力強大。”
“若以其出戰,可保證戰爭的最終勝負情況。”
明面上,這樣的說法,的確非常符合現實的情況。
但大將軍晉文與新上任的大司空魏延等人,卻能敏銳察覺到其中的另一重政治因素。
“魏國王室內部,有人想要借此打壓削弱魏安侯麾下的兵馬勢力,以求將潛在威脅降低一些。”
“是因為監國劍的特殊威脅嗎”
在這一時刻。
大將軍晉文與大司空魏延等人,真切感受到了當年魏信陵王魏無忌的深謀遠慮,眼界超人。
當魏信陵王活著的時候。
那一柄監國劍,就成為魏信陵王彰顯自身以誠待人,重視人才的證據,既能為自己收攏人心,還能吸收更多的人才為己用。
更為自己留下一個好名聲。
可當魏信陵王死去的時候。
那一柄監國劍,存在性質就發生了改變。
它存在,可起到督促后續繼任魏王的正面良性作用,也能進一步滋養魏安侯的權勢與財富。
還能為繼任魏王吸引走大量的惡意目光。
而且除此之外。
有了這樣的權勢與財富,對于這世上的絕大多數人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不自覺變得驕橫跋扈,或是目中無人。
這是根植在人類骨子里的劣根性,是對人心變化的謀算。
到時候,魏安侯的某些家眷后代,或者他自身,必然會因人心變化而犯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