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珺甯入戲的更深一點,不過導致的結果就是有點過頭,不夠有起伏。
但總體上,強弱還是比較明顯的,張馨被淘汰也沒有任何意外。
錄到《七月與安生》的時候,闞清上場,季銘就嘖了一聲,控制上有一點改進,但后面兩個人的互動,那種特殊情愫的基底,有了,但是非常弱,不足以說明問題。
果不其然,評論的時候,章影后評價徐露和闞清,都沒有找到人物支撐,表演行為上有很多邏輯凹陷,看不出演了什么東西。
剛才還夸了她們一頓的吳波,插嘴表示他認同章影后。
然而突然的。
徐錚幾乎是立刻說吳波是個“墻頭草”,然后揚了聲音,特別響,現場來聽的話。
季銘是能夠聽出來徐導的心情——非常激動。
“闞清,你演的特別好。我就是被闞清的表演帶進去——”
“她是有動機的。”
“為什么不能坐下?我就坐下看你怎么辦。”
“她有自己的表演方式,章老師,我覺得不能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不符合就是不好,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詮釋能力和權力,我認可闞清的詮釋,我被你打動了。”
“我在臺上的標準,就是看她們動真情沒有。我覺得動了。”
還是有點尷尬的。
不過徐錚很快自己叫停了,到此為止,吳波又找補了幾句,再加上國立老師撐了一下章影后,這一段就算平息下去。
精彩。
從現場觀眾的角度來看,季銘覺得這種爭執是很精彩的,他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導師有意為之,但聽著不像——真正的,來自頂級演員和票房大導的觀點碰撞,還是很有益處的。
其實兩個人的觀點不是完全對立。
章影后也認同兩人演的動情,但她覺得人物的說服力不夠——這其實個很難的題目,因為本身一小段舞臺表演,想要把一整部電影的人設都立起來,很困難。
季銘對兩個女孩用的訓練法,讓她們沉進閨蜜的關系基調中,就是一個人物動機的鋪墊——可惜她們做的不是很好,上臺之后,兩個戲齡都有十年的女演員,慣性占了上風。
而徐錚的標準更低一點,作為導演,他是更愿意看見演員有自己的情感釋放,只要情感能出來,人能進入情緒,演員就是好演員,貢獻的表演,也不會差。
兩個人其實就是一個更好和不差的區別。
天池老師也要發言,她是不會去選邊兒的,沒必要,也沒有立場,說了兩句不痛不癢的。
“啊,其實除了天池老師,看過上一期的,應該知道我們還有另一位表演指導老師,就是剛才章導師提到的季銘,他也給兩位女演員做了不少訓練,我看的時候,覺得對她們幫助很大。既然出現了爭議,要不請季銘老師也評論一下剛才的表演?作為指導老師,你覺得兩人表現如何?”
還有這一出?
看來他真是要在這期節目出道了。
——
這本書是我的孩子,也是書友的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孩子……嘿嘿嘿,給撫養票吧(申明:孩子掙錢只有我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