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其實都是協商過的。
主題是“季銘:在烈火烹油里一如既往”。
常規問題,譬如怎么看待舞臺劇和影視劇,怎么看待自己的發展,最近熱搜上的很多有什么想法?跟徐錚的關系怎么樣啊?到《演員》當藝術指導的心路歷程?自己的時尚看法是什么?
都四平八穩,團隊和季銘一起擬了回答的稿子。
問題單上的最后一個問題,王主編問完把手上的紙放下了:“你現在擁有了這么高的人氣和關注度,覺得是會促進自己的事業,還是被干擾到?”
“我當然不能說會被干擾到,畢竟這么多人的喜歡和支持,是可遇不可求的。我想如何去平衡這種關注,對,對創作的影響,是一個甜蜜的難題,當然也不是沒有心理準備,走上這條路,在夢里,多少都想過會紅,而且,畢竟我長得這么帥,是吧?哈哈哈。
所以還是看自己吧,要清醒,也要堅定,想要什么,想留下什么,你就必須去做很多應該做的事情,譬如好好學習表演,好好選擇作品,我也相信啦,大家還是愿意看到季銘給出來一些好作品,而不是僅僅說穿的很帥,然后這里那里地出沒,又不是熊大熊二,對吧?”
盡管也看到回答的大綱,但王主編還是被季銘的即興回答給逗樂了。
“最后一個問題啊。”
王主編豎了一個指頭。
加題了。
楊如意在邊上,后背綳了起來——《芭莎男士》不是做慈善的,雙方再融洽,如果季銘的回答里頭有值得一炒的噱頭,他們是不會猶豫的。
“粉絲經濟出現之后,越來越多的,無論是我們說小鮮肉小花這些,還是一些以前的實力派演員,多少都需要對粉絲經濟妥協,因為曝光度,有時候就意味著機會,意味著前途。我也注意到,你在這個問題上,其實也很清楚地有所取舍,在工作的時候,你對粉絲是很寬容,或者說很樂意對她們進行回饋的,那么在私人生活上,就比較不愿意被打擾,哪怕是在剛剛被認識的這個點兒上,能說說么?關于粉絲。”
這題加的,還真是紅果果。
半道送命題。
楊如意走前半步,想說點什么,但是被王主編溫和地看了一眼——就頓住了。
“其實最早我意識到我有粉絲了,是青春版《雷雨》在滬上首演的時候,”季銘開始說故事了:“當時我在都抖音上已經有上百萬粉絲,但現實生活中還沒有遇見過,那天我們去滬上國際藝術中心彩排,有兩個女孩站在入口等我,說‘季銘我們是你的粉絲’,哦,我有粉絲了,挺興奮的。”
王主編笑著點點頭。
“然后簽名合影之后,還收了禮物,接著聊了幾句,我才發現原來她們并不知道我是來演《雷雨》的,也沒有買到票進去看戲,嗯,有點懵,很奇怪,原來還可以這樣么?
從那天開始,我才去思考了,演員和戲迷之外,還有一種粉絲存在,這個存在不會只停留在劇場里頭,或者電視機前面,她們會希望離你的生活,離所有你在的地方,更近。
開始會覺得擔心,不過后來也有幾位老師教了我一些,像徐導啊,陳舒啊,都跟我說過,粉絲是一個泡泡機,吹得很大,而且陽光下會顯得五彩斑斕,但是炸開的也很快,留下的就沒有什么了。
最終,作為演員跟觀眾之間,最長久的聯系,仍然是在作品上的,是誠意的交流,我是很期待今天我的粉絲們,最終都會成為我沒有見過面的soulmate,我覺得那會是很美好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