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少民風俗的藝術片。
不罕見。
第二張是季銘個人的海報。
這張海報是特別拍攝的,并不是從素材當中拿下來用的,是個拼接海報,左側后面是個小小的人,朝著右邊,右側后面也是個小小的人,歪著頭,都沒到能看清臉的大小,就能看出來,也是寸頭。
不過前排的觀眾,還是能夠在大屏幕上放大的海報里,看出這兩個小人的不同氣質來。
挺有意思。
兩個小人腳下,是一條蜿蜒小路,串起整個畫面來。“遇仙降”三個字豎著放在中間靠右。
“這張海報說的挺明白,”管唬導演,跟邊上的老婆小聲嘀咕:“這戲看著小,應該是小里見大,別看就是拍一個年輕人的心態轉變,但真的要拍進骨子里,拍到讓人有共鳴,讓人動容,包括藝術片還得讓人感受到一種專有的美感,很難。”
“你又知道了。”
“文晏是比較擅長從平淡里發掘內心和力量感的導演,季銘嘛,沒見識過,但從寧昊那幾個人的推崇來看,應該也是很有說服力的演員了。嘖,我還真有點興趣去看看。”
這個興趣,是一個導演,一個編劇,一個從業者的興趣。
瞅瞅這戲是怎么做出來的。
發完海報就是首部預告片不太長,80秒左右,而且不是歘歘歘那種手起刀落式的的剪輯,它是流淌式的,一個一個意象連接起來,坡谷、木樓教室、遇仙降山頭……很多季銘抬眉送眼的特寫,在美如畫的侗寨和大山背景里,漸漸如雨洗過,詩意入骨,不見煙火。
“這個戲是我所有這些表演經歷當中,最冷靜的,”季銘想了個形容詞:“整個片子即便是沖突也是很冷靜的,但這種冷靜,在我的表演感受中,它又不是平淡的,需要去調動情緒的飽滿程度,去調動表演力度的輸出,甚至是數一數二的。所以當我演完之后,我也會去思考,究竟這些情緒的張力,這些戲劇的張力,去了哪里?我覺得是去到了人物身上,去到角色和角色之間,變成了這部戲里的人,這部戲里的空氣、雨露、陽光我非常期待觀眾能夠感受到這些畫面中的力量和感情,感受簡單故事中的豐富和厚度。”
嘖。
甭管是套話還是真心話,說出來這一段,就有不一般的格調了。
齊西也應和了季銘的講法,她講的具體一點:“……預告片里我們的一場戲,是在教室里拍的,當時為了找一個合適的光線、明暗,其實等了很久。但是當我們進入劇情的時候,就發現,哦,果然要等,這樣正好。你就覺得不僅僅是對面的季銘,而是所有這些東西,被我們的情緒侵染之后,都成為了表演的一部分,故事的一部分了。所以這個故事簡單,但是一點兒也不單薄,如果你去感受到的話。”
推介的很成功,至少對愛好文藝片的那一小撥人的推介很成功。
……
《流浪地球》和《遇仙降》的海報接連發布。
季銘粉絲頓時一級動員。
《地球》好吹,那個特寫大臉,本身就很考究,吹功更牛逼一點的粉絲,也能從背影那一張里發掘一點深刻內涵來。《遇仙降》這部藝術片的海報就比較“藝術”,但好在有個預告片,可吹的素材更多。
也確實可吹。
季銘在《遇仙降》中展現出來的表演高級感,遠勝于《地球》,那種不動聲色間的脫胎換骨,那種平靜無波下的強大展示,從預告片中都能展現出一鱗半爪。
“季銘終于有戲來了,我聽這個名字快一年了,除了《藥神》里那點兒火苗子,就沒見過他正兒八經的作品。不管怎么樣,我都得花個票錢去看一場,不然都對不住我花在他身上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