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要努力啊。”周西宴難免露出一絲疲憊來:“就怕努力也沒用,你說是不是?哎,其實有時候真希望這世界是個死板的游戲,只要付出了,就會有結果,有收獲,不會大筆資源扔進去,卻顆粒無收。”
楊如意也覺得自己很幸運。
從周西宴辦公室離開,很快,她最后一點擔憂,也被掃掉了。
《光明報》出社論了。
社論從季銘這一波巨大的熱度開始說起,從粉絲會預熱開始,截止到發稿前,近20個熱搜話題的微博閱讀破60億,討論超過30萬條,指數連續單日破百萬,資訊指數均值更超過1800萬。此外,也涉及到多個小眾文化圈,古典舞蹈、民族美聲、鋼琴器樂、歐美音樂、港城音樂,甚至外溢到如港城電影,歌舞電影,古風漢服等圈子。
原文說“堪稱是一次地毯式的擴散模式”。
《光明報》也援引微博CEO,相關媒體,數據觀察人士等方面的言論,二度認證了這一波數據的水分很低。
接著分析了季銘的發展路線,以及如何獲得這么多人的追隨。
最后得出一個什么結論呢。
青年演員并非只能依賴炒作,假造數據,經營粉絲來獲得影響力,通過加強自己專業能力,夯實自己的職業信仰,為粉絲樹立良好的奮斗榜樣,也同樣可以獲得堂堂正正的成功,甚至遠勝于那些虛假的人設玩偶。
在五四百年前夕,這樣一篇“青年題材”的社論,當然是合乎需求的。
作為典型的季銘,毫無疑問是被好好背書了一把不知道有多少季銘的粉絲,把這篇社論截圖下來,然后隨時享受著,拍在黑粉臉上的快樂。
“喏,拿去看,《光明報》認證時代好青年!”
這算是一重護身符,除非季銘違法犯罪,或者違反公序良俗,不然就很少有人能夠光靠嘴來讓季銘受損了。
季銘團隊當然是喜出望外。
這是操作不來的。
屬于可遇不可求的機緣。
如果不是五四百年的契機,如果不是正好在這個月份,如果不是在編的國話演員,如果不是一直以來,季銘的形象和實績,都無可挑剔可能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這篇社論都不可能圍繞季銘來寫了。
……
看到這篇社論的時候,季銘自己悄然抵達滬上真的是悄然,連賣航班信息的都沒發現他。
他一個人來的,沒帶助理。
初晴自己開車來接的他。
明天就是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大賽的總決賽了,歷經三場決賽,來自五個國家的六位選手晉級最后一戰,初晴是中國的唯二代表,另外還有一位比她大五歲的青年演奏家。
此外,還有來過美國的一位華人演奏家,遠比初晴來的經驗豐富,參加過伊麗莎白女王小提琴賽,參加過西貝柳斯小提琴大賽等等,經驗非常豐富,技巧也非常強大。
“曲目定了吧?”
“嗯,陳其鋼的《悲喜同源》。”
陳其鋼是旅法作曲家,中國人是從京城奧運會開始了解他的,然后從那之后,他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中國的媒體上,一位和譚盾齊名的世界級華人作曲家,才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