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黃老師您如此灑脫。”
四個小孩,包括彭玉暢,已經乖乖坐好了,真是機會難得。
黃壘在北電更多是帶藝術理論的,表演課只是小頭,徐錚跟桃紅徐錚是一個偏向方法派的演員,當初《演員》的時候,跟章影后就有一些理念上的沖突。桃紅是中戲出身,季銘國話的同事,但她其實有很強大的天賦和靈氣,甚至屬于自成一格,所以季銘很喜歡桃紅的表演,感覺特別有靈氣,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張子楓倒是有點這個感覺。
其實大家喜歡這么說派系,但是一直到你演五年,甚至十年,如果還在說派系的話,其實就很受限了。一個演員,尤其是成功的演員,一定是兩者兼具,只是說在體系上,在具體角色上,具體劇本上,你會有所側重。
季銘本身,他的表演實力的形成,一個是自我理解,觀察生活,中戲斯氏體系里出來的東西。二一個就是錦鯉的角色試煉,包括使用功德點,會有不同的角色理解方式,這本身是個體驗式的,但體驗過后,它們留在季銘身上的印記,又是卡片式的,那就是個技巧等季銘要在其它的角色上來使用這些技巧的時候,他自然就是一個方法技巧派了。
等于是他一開始,就超越了這種表演派系的藩籬最好的演員,一定是兼具體驗力和技巧力的,季銘或許兩者都還沒到一個高度,但他的路是正的,最短的一條直線路。
如果一定要說血統上的高級與否,季銘的表演方式其實是黃金血脈級的。
黃三石這么一打岔,季銘就跟何老師一起坐中間了,一人一邊,另外兩排長的,三個大佬在里面,四個小的在外面。
課是家常式的。
黃三石從《小別離》開始,談到彭玉暢最近的力作《大象席地而坐》,然后講張子楓的《唐山大地震》,當時作為一個8歲的小孩兒,她的演出肯定是原生態的,為什么能演出來……
徐錚和桃紅在邊上給設定小情節。
離別啊。
相遇啊。
羞澀啊。
厭煩啊。
講了得有將近四十分鐘,再多他們也怕到時候節目組覺得不合適,結果就找不到足夠的素材剪進去了再加上導演在暗示何老師,要說廣告了。
廣告好久沒說了。
“大家都說累了吧?”何老師露出一個“做作”的笑臉:“那么,就讓我們唱一唱吧?用唱吧,緩解你說話太多的疲憊。”
“……”
這個節目打廣告就是以生硬著稱的。
“那唱歌,今兒就只有季銘兒了?”黃三石看著剛才一度安靜的季銘:“剛才銘兒你是觀察著呢?也不吭聲吭氣。”
是的。
季銘在觀察,觀察老師,也觀察學生。三個老師都各有不同,四個學生也都有特色,面對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話題,他們的觀點一致么?一致的時候是什么反應呢?不一致的時候,會表達出來么?不表達出來的會有微表情小動作泄露真實想法么?
“您別把我說的那可怕好不好,總在觀察別人。我就放個空,也聽聽老師們的教導。”
不知道有沒有人信。
“那唱歌吧,用唱吧唱歌,快樂唱歌。唱個瀏陽河吧?剛才銘兒彈過的。”
何老師領唱,本地人嘛:“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
大合唱,唱了半首,手機遞到了季銘嘴巴前,大家就停,他接過來,笑了一下:“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里水路到湘江……”
民族小調的唱法。
這些地方歌,一般有兩種唱法,民族小調和民族美聲,前者更靈氣,后者更大氣,但是對于專業歌者來說,都難免會使用聲樂技巧,除非像龔霖娜那樣,特意去尋求原生態的唱法那么用了技巧,就一定聽得出來。
那個轉音,那個高音處理,那個情緒釋放點,都是恰到好處的。
專業的,就是專業的。
“有一種坐在這的是個歌手的感覺。”